《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有没有?(19)


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自然有诸多的差异 , 不可混为一谈;把《秋水》和《天龙八部》举出来 , 不是要读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风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论 , 更不是鼓励学习内功心法 。我们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联系 , 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的一种东西 , 那就是道 。
道与术相对立 。术是技巧 , 是人事 , 是大多数人凭着指导、借着经验就能轻易习得 , 并且付与实践能迅速生效的法门 。道 , 是需要经过长年积累、感悟的 , 从心底生出的原则 。大多数人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 , 极易偏重于术 , 而不重道 。这样的人 , 或许能一时逞盛 , 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蕴 , 素养不高 , 终归要见笑于大方之家 , 譬如《秋水》中的河伯与《天龙八部》里鸠摩智一类角色 。相比而言 , 如海神若者 , 讲究清静无为 , 效法自然 , 天人合一 , 如扫地僧者 , 佛法精深 , 心地明镜 , 在习术之前 , 已明白要遵循的道 , 自然能够有所大成 , 而免于耻辱 。
在这一点上 , 中国古代哲学 , 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
与现实来讲 , 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日益繁忙的工作 , 日趋激烈的竞争 , 让我们大多数人晕头转向 , 有心研究的 , 不少只在于术——投机专营 。希望可以抽离出来 , 问一问道 , 找到人生正途该遵循的原则 , 不求成为哲学家 , 但要不贻笑大方 。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有没有?


河伯望洋兴叹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而轻伯夷之义者 ,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吾非至于子之门 , 则贻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满载秋水 , 至于东海 , 看见那浩瀚的大海 , 始旋其面目 , 后悔的发出这样一席话 , 虽有些晚 , 但却饱含了河伯的自卑感 。
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自卑 , 认清自己 。贝多芬在给兄弟的一封信中写道:“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 , 而我却听不到 , 这对于有如此敏感躯体的我 , 是莫大的羞辱啊!”从此 , 贝多芬开始过离群索居的日子 。但贝多芬并没有从自卑中倒下去 , 他从自卑中 , 依靠自卑的力量站了起来 , 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 , 因而创造出自己新的艺术风格 , 完成了传世佳作——《第三交响曲》也就是《英雄交响曲》 。这里的自卑并不是普遍理解的自弃 , 而是换了形式的自信 , 是从压抑的心里中 , 爆发出的一种力求上进的力量 。学会自卑 , 才能使这种力量得到有效的利用 。贝多芬就是一位勇于自卑的舵手 。也许你和我也可以成为优秀的舵手 , 但我们现在可能还是“少年不识自卑味” 。看 , 学会自卑是多么重要呀!竹子是一种坚韧的植物 。当大风降临时 , 他们并不是逆风而站 , 而是弯下身躯 , 随风而摆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与风之间的力量悬殊 , 所以他们学会自卑 , 弯下身躯 。但他们并不是俯首任风摇 , 他们从自卑中发掘出自己的坚韧性 , 用随风摇摆来保护自己 , 从而用坚韧性去搏击风的洗礼 。植物尚懂得自卑的重要性 , 何况有灵性的人呢?学会自卑 , 是一种很难的事 。它需要勇气 , 需要放弃世俗偏见 ,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 。《师说》中 , 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 因为他们怕世俗的目光;巫师乐师百工之人却不耻相师 , 最终巫、乐、百贤于士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