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翻译 十六字令三首
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写下三首《十六字令》: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
?其三?
【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翻译 十六字令三首】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
小令开门见“山” 。
这“山”字前后,虽然没有附加任何形容山之高大的语法成分,但是它的内蕴却完全可以与“高山入云天”、“山高上九霄”这类句子的表意等值,这是无疑的 。
所以,若是在“山”字后接上一句“登攀跨越实艰难”也是顺理成章的 。
然而下文写出的却是“快马加鞭未下鞍”——若写“登攀跨越实艰难”这在表意上便是顺承;而写“快马加鞭未下鞍”则在表意上转折了 。
这种转折有何意义,应该是毋庸赘述的 。
“惊回首”的“惊”,作为一个概念,在这里的内涵与“心惊胆战”、“恐惧颤栗”等是绝无血缘关系的;其外延仅限于“惊叹”;何以“惊叹”?因为山之高度几接于天了 。
“离天三尺三”是夸张 。
夸张,不是浮夸,它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为依据,“夸而有节”,是一种修辞手段 。
关于夸张,鲁迅先生说得好:“‘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毕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燕山原来就这么冷 。
”同理,因为红军长征在赣、闽、黔、滇、蜀等省越过的十八座大山,无一不是高入云霄的,所以毛主席在这里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格,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的山原来就这么高!小令惊叹山体之高大,实为表现红军之高大 。
试想:能从“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山头上挨着天跨越而过的红军,难道不是比高大的山体更为高大吗?这个“试想”,是小令“规定”了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就是小令的“最后一段”,只不过它是个潜台词而已 。
小令为刻划红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光辉形象,运用了“借宾定主”的表观手法——这个“宾”便是山,“主”便是红军 。
小令将高低起伏、绵亘不断的群山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比拟、比喻等的修辞方式和适当的动词谓语从形象上进行摩状 。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同样,在这首小令中因为“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 。
艺术的真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
这种摩状其实是在再现着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的场面 。
当侵华日军气焰之嚣张无以复加、炎黄子孙“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的时候,而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反动政策的蒋介石却不仅不抗日,反而殚精竭虑,妄图将正进行长征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消灭在千山万壑之中 。
1934—1935年的“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
红军当仁不让,英勇地给予了反击 。
那殊死的拼杀,恰似“倒海翻江卷巨澜”般地震人心魄;“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八个字,正是对那种白热化战斗不加渲染与烘托的白描 。
“刺破青天锷未残”七字的蕴意可以说至少包容着这样几点:一是山峰如刀似剑;二是山峰坚韧锋利;三是山峰高峻无比 。
这山峰有如许之优势,则在“天欲堕”之时,当然是一定能够“赖以拄其间”的了 。
小令的篇幅固然很小,但“有容乃大” 。
一首仅仅十六字的小令,却能以比拟、暗喻、夸张等几种修辞手段从多方面对山峰进行了颇为精彩的描绘,并且对其存在的重大意义作了高度肯定的评价,篇幅之短小与内容之丰富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
小令以通感这种修辞手段深化了主题 。
“通感”,本系一心理学概念,作为修辞手段之一,钱钟书先生大抵这样解释:将对某些事物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感觉,以表现一种事物 。
这里,小令将对山的“刺破青天锷未残”的视觉印象实施“感觉移就”,以表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形象崇高,顶天立地;力量强大,战无不胜;积极乐观,永葆斗志 。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正说明朝十六帝读后感摘抄
- 春节|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关春节的诗句诗词
- 诗词大赛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格式怎么样?
- 军训十六字口号怎么写?
- 大学生军训十六字口号写法怎么样?
- 十六字霸气班级的押韵口号_口号范文有没有?
- 诵读古诗词的心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