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感如何写?( 五 )


从表面上看 , 排斥孤独和害怕孤独似乎是一码事 , 然而实际生活中 , 它们却并不同 。我认为 , 排斥孤独是一种无意识 , 它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寂寞状态 , 这样的孤独 , 很容易消除掉 , 比如找一个玩伴、同行者;害怕孤独则是一种主观意识 , 它是内心雨打飘零的无助感 。有可能是翻遍所有的电话通讯录 , 却不知打给谁时的茫然感;也有可能是置身于一片喧嚣中 , 却插不上一句话时的失落感 。害怕孤独的人是清晰自己的处境却无力更改 。因此 , 这样的心境在人之暮年或遭遇坎坷时出现的频率要高些 。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 , 不接受孤独才不好",排斥和害怕孤独实际上都是庸人自扰 , 那些能超越自我的伟人们 , 他们不但能与孤独和解 , 还能很好的享受孤独 。
比如生活得像一部时钟的康德 , 一生无妻无子女 , 但他写出了全世界哲学家都仔细研读的《纯粹理性批判》;一生充满了痛苦 , 壮年失聪却写出流芳百世优美乐章的贝多芬;给世界留下宝贵财富的童话大王安徒生 , 一辈子茕茕孑立 。如果说这些都是离我们较久远的伟人 , 那么 , 离我们尚近些的 , 那个世间"最贤的妻 , 最才的女"——杨绛先生 , 堪称"独一无二的王者"吧 。先生在百岁感言中说:世界是自己的 , 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仿佛依稀看到说这句话时的先生 , 思绪飘到了"三里河寓所"("我们仨"的家) 。先生在《我们仨》中 , 曾多次提到她时常做梦 , 做"万里长梦"或"很沉重的梦",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 , 先生生命中两位最重要的人相继离开了她 , 从此 , "我们仨"走散了 。我觉得 , 在人生最难捱的日子里 , 先生一定非常的孤独寂寞 , 因为她说"世间好物不坚牢 , 彩云易散琉璃脆",但是她后来慢慢和孤独和解了:201X年 , 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 , 但她依旧乐观豁达 , 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 , 晚上一点半睡觉 。
纵观我们短短而又漫长的一生 , 独自面对自我的时候 , 要多过裹挟于人群中 , 而谁又都难免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或大或小的坎 , 消融困苦 , 与孤独和解是必修功课 。
今天七夕节 , 耳朵里 , 情弦不断;眼睛里 , 红线绵绵 。在这样一个空气中都是蜜意的日子里 , 我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不应景的文章呢?我想也是源于孤独吧 。不管是《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的作者刘同 , 还是我——一个很普通的常人 , 我们都没有大富大贵 , 也鲜有大起大落 , 相比那些伟人的孤独 , 我们 , 尤其是我 , 也就顶多算一个小"跳蚤".然而 , 每一个哪怕是最微小的生物 , 都有它(他)独有的生命存在价值 , 都要在这世间走一遭 , 而人世间的幸福大体相同 , 心酸痛苦却各不相同 , 我们要做的是 , 适时走出自己的困顿 , 与自己的孤独和解 , 做自己独一无二的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