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观后感怎么写?

走进电影院周末早场《后会无期》,初始的原因只是:经历过磨砺,成长成熟之后的80后少年-韩寒,对世界对理想对生活现在的态度和理解是什么样的?已经提前听过了的主题曲,朴树演唱的《平凡之路》实在是喜欢;一个人跑去看场电影的时间、心情和影片不是容易凑到的 。
现在,电脑中循环播放的还是《平凡之路》,忽略掉歌词,仅仅是旋律就还能停留在影片带给我的一种氛围:青春,无可避免的就这样走远了,任你怎么追赶,总有人事会及时提醒给你真相,但同时“平凡之路”又何尝不是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呢?从接受的那一刻开始,慢慢总会发现生活所给的“欺骗”、“教训”的最里面,总还是有些许温暖和善意的,爱,在!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不压迫的电影节奏、画面、台词和音乐,没有把我罩住,留开一点点距离,慢慢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带着我一起进入到旅行者的过程中;演员的表演,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克制的释放,少了形体、表情甚至是服装、背景上的吸引性,压住步子,慢慢地表达,是我喜欢的方式,特别袁泉一个难得的通透、敏感的女演员,说出来的气质和吸引力,过目不忘;再有就是最后的片尾致谢部分,因为等着片尾曲,近1/3的观众并没有亮灯退场,也就一起向着整体项目团队诚意敬礼了 。包括电影中不当的烟草和驾驶的提示 。(当你自己足够优秀时,你的声音才会更多被听到,也更有机会被理解和接受)
记得之前好友分享过的一段话:电影带给你的感动或说感悟,只是借由电影的表达和氛围让你自己内心的那个情绪或说理想被发现,浮现出来被你自己“看到”了而已 。再好的导演和演员也不可能传递给你,你自己原本并没有的情感 。深以为是,这一段韩寒团队的“旅行者”经历,又令到我有什么新发现呢?
电影工程,就像是管理学,先是技术性的科学,然后才是思想性或情怀性的艺术 。片尾处长长的按姓氏排名的演职人员名单,可被想象的航拍、岛上雨景、荒漠行车、空中爆炸等,分分钟镜头后面各工种、各种细节的配合、应变和试错,就像是韩寒自己说的,只有当他默默地、暗暗地准备了很久很久,对电影工业的框架和技术都有了基础了解和掌握之后,才敢开始用镜头来讲述和表达他自己最为擅长的东西:关于理想,关于态度,关于生活 。然后一趟艰难的旅行之后,也收获了更多的礼物:关于友情,关于感动,关于平凡,关于幸福……
第一次在首映日看电影的经历献给了《后会无期》,其实我没有很粉韩寒,只不过对他算是有好感而已,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时知道他要拍电影就想着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看支持一下,结果还在首映日去看了,以前从来没有这么特意关注过一部电影什么时候播之类的,哈哈!该说是缘分么?还是因为自己当年确实也算是喜欢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