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读书笔记怎么写?( 三 )


关于《大教学论》的理解只是肤浅的一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怎么写?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 。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
没想到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读起来并不像想象的晦涩难懂,此书采用论证的方式阐释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论证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并且引用了很多经典有趣的例子,通俗易懂却又发人深思,我想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吧 。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 。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 。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阐释了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是未开化完全的人,因此人人都要受教育 。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 。理由如下:人生无常;即便长寿有把握,品性的形成同样要及早开始;因为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讲动植物的例子,引申到也适用人类);并且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所以人应该从孩提时就开始接受教育 。逻辑很严谨吧 。我的理解是,少年时人的接受能力强,因而会学得快;另外就是可以用“秉性难移”来概括,年少时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后面就很难使之改正过来,因此需要在人最适合接受教育的阶段使其接受好的教育 。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不是每位父母都有充分的知识和闲暇去教导自己的子女;即使有些父母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而且“大自然”常用榜样告诉我们:凡是想要大量生产的东西便得在一个地方产生出来(如木材在丛林里面大量生产,鱼在湖里面大量生产)因此我们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去教育孩子,这个专门的场所就是学校 。这让我联想到去年听到的一则广播消息,大意是说一对教授夫妇,因痛恨国内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于是不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和小学,而是自己在家里教 。姑且相信这对教授夫妇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为自己的孩子量身订制学习计划吧 。但他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伴/朋友的影响以及小孩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其实任何人的所谓的人脉关系,也就是从小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这个的提出主要是缘于当时处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现在基本不存在这一问题 。不过这里的一切男女,也包括接受学习比较“愚笨”的群体,这与我国孔子的“有教无类”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假如有人问:“如果工匠、乡里人、脚夫,甚至妇人都有了学问,结果会是什么呢?”(P39)夸美纽斯的答复是:假如这种青年普及教育能以合适的方法实现,他们便谁也不会缺乏思考、选择、遵行和做出好事的材料了;人人就会知道,人生的行动与努力应该怎样加以调节,我们应在什么限度以内前进,每个人要怎样才能保护他自己的地位;总而言之,他们就能学会处处看到、赞美和认识上帝,这样就可以愉快地度过每个多虑的人生,并且可以对于来生抱更多的愿望与希冀 。这让我想起现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由于就业难,屡屡出现诸如大学生当淘粪工、研究生卖猪肉等现象 。社会大众对这等现象的出现往往是批判或讽刺大学教育 。当然单从工作性质来说,淘粪、卖肉诚然是用不到他们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换句话说,从没进过学校大门的人照样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但是,个人的生活价值观、对社会的认识却有着天壤之别;此外,劳动是光荣的,任何凭自己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行为都不应该受到鄙视,工作无贵贱之分 。我现在想问的问题是:假如所有人都有了大学文凭,结果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