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是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二 )


其实 ,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由此而反省:知识人无法有话好好说 , 反而要借古人之口去说自己心中的积郁 , 难道体制没有责任?后世中国推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不断告诫统治者“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 甚至让统治者经常主动照照镜子正衣冠 , 其实都是对李斯文化专制主义的矫正 。
焚书事件让读书人寒心 , 离心离德者渐多 , 侯生、卢生私下议论:
始皇为人 , 天性刚戾自用 , 起诸侯 , 并天下 , 意得欲从 , 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 , 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 , 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 , 倚辨于上 。上乐以刑杀为威 , 天下畏罪持禄 , 莫敢尽忠 。上不闻过而日骄 , 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秦法 , 不得兼方 , 不验辄死 。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 , 皆良士 , 畏忌讳谀 , 不敢端言其过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上至以衡石量书 , 日夜有呈 , 不中呈 , 不得休息 。百思特网其贪于权势至如此 , 未可为之求仙药 。
于是侯生、卢生用脚选择 , 远逃他乡 。
知识人的沉默、不合作 , 应该引起统治者警醒 。然而当秦始皇得知这一情况 , 不仅毫无反省之意 , 反而变本加厉 , 采取更为严厉的思想管制 , 乃至人身摧残、毁灭 。始皇帝错误总结历史经验 , 以为知识人不合作 , 是他先前统治手段不够坚决 , 因此他要对那些知识人大开杀戒 , 该抓的抓 , 该杀的杀: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 , 欲以兴太平 , 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 , 徐福等费以巨万计 , 终不得药 , 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 , 吾尊赐之甚厚 , 今乃诽谤我 , 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 , 吾使人廉问 , 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
于是下令将在咸阳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杀 , 以为如此天下便可太平 。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坑儒事件 。
以焚书坑儒为标志的秦王朝文化高压政策 , 其基本出发点无疑在于期望随着政治统一而统一文化 , 统一学术 , 统一人们的意志 , 以利于巩固和发展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 , 以保证效率优先的行政原则 。这种政策固然能收一时之效 , 但从长远观点看则根本不足取 。侯生、卢生所揭露的事实 , 以及他们不愿与政府继续合作的实际行为 , 已充分表明秦王朝文化高压政策在知识人心理层面所投下的巨大阴影 。整个社会普遍畏惧以言获罪 , 举国上下都在看着最高统治者一人脸色说假话 , 说大话 , 说胡话 , 那么这个政权还怎能有希望呢?
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是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不久 , 侯生被缉拿归案 , 他在临刑前与秦始皇有一段对话 , 值得一读:
始皇:老虏不良 , 诽谤而主 , 乃敢复见我?
侯生仰台而言 , 曰臣闻知死必勇 , 陛下肯听臣一言乎?
始百思特网皇:若欲何言 , 言之 。
侯生:臣闻禹立诽谤之木 , 欲以知过也 。今陛下奢侈失本 , 淫佚趋末 。……黔首匮竭 , 民力殚尽 , 尚不自知 。又急诽谤 , 严威克下 , 下喑上聋 , 臣等故去 。臣等不惧臣之死 , 惜陛下国之亡耳!
始皇默然久之 , 曰汝何不早言?
侯生:陛下之意 , 方乘青云 , 飘摇于文章之观 , 自贤自健 , 上侮五常 , 下凌三王 , 弃素朴 , 就末枝 , 陛下亡徵见久矣 。臣等恐言之无益也 , 而自取死 , 故逃而不敢言 。今臣必死 , 故为陛下陈之 。虽不能使陛下不亡 , 欲使陛下自知也 。
始皇:吾可以变乎?
侯生:形已成矣 , 陛下坐而待亡耳!若陛下欲更之 , 能若尧与禹乎?不然 , 无冀也 。陛下之佐又非也 , 臣恐变之不能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