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耀州朗诵诗词 贾平凹《秦腔》原文( 三 )


当然,一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 考场 。每每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片嘁嘁喳喳: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女子,谁家的媳妇,娘家何处?于是乎,谁有出息,谁没能耐,一下子就有了定论 。有好多外村的人来提亲说媒,总是就在这个时候进行 。据说有一媒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台上一个男演员,事先夸口这男的如何俊样, 如何能干,但戏演了过半,那男的还未出场,后来终于出来,是个国民党的伪兵,还持枪未走到中台,扮游击队长的演员挥枪一指,“叭”地一声,那伪兵就倒地而死,爬着钻进了后幕 。那女子当下哼一声,闭了嘴,一场亲事自然了了 。这是喜中之悲一例 。据说还有一例,一个老头在脖子上架了孙孙去看戏,孙孙吵着要回家,老头好说好劝只是不忍半场而去,便破费买了半斤花生,他眼盯着台上,手在下边剥花生,然后一颗一颗扬手喂到孙孙嘴里,但喂着喂着,竟将一颗塞进孙孙鼻孔,吐不出,咽不下,口鼻出血,连夜送到医院动手术,花去了七十元钱 。但是,以秦腔引喜的事却不计其数 。每个村里,总会有那么个老汉,夜里看戏,第二天必是头一个起床往戏台下跑 。戏台下一片石头、砖头,一堆堆瓜子皮,糖果纸,烟屁股,他掀掀这块石头,踢踢那堆尘土,少不了要捡到一角两角甚至三 元四元钱币来,或者一只鞋,或者一条手帕 。这是村里钻刁人干的营生,而馋嘴的孩子们有的则夜里趁各家锁门之机,去地里摘那香瓜来吃,去谁家院里将桃杏装在背心兜里回来分红 。自然少不了有那些青春妙龄的少男 少女,则往往在台下混乱之中眼送秋波,或者就悄悄退出,相依相偎到黑 黑的渠畔树林子里去了……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 。凡是到这些村庄去 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 。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 。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地停车 。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 手,永远使你记住教训 。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1983年5月2日草于五味村 。
参考链接:
秦腔(贾平凹著散文)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366/5036360.htm#viewPageContent
诗朗诵《盛世中国》稿子1
一九二一年
南湖的天空呼啸着泪
烟雨,迷蒙七月的残酷
十三颗跳动的小火苗
点亮黑暗,从那艘画舫飞出青灯
圣火般的星光,仿佛吐纳悲怆
“唤醒沉睡,义不容辞!
解放劳苦大众,舍我其谁?”
那一刻,
中国共产党挥舞天锤,像盘古开天辟地
砸碎冰封的制度
解开羁绊和锁链
从此,饥寒交迫的人们
站起来了,
一个政党站起来了,新中国站起来了
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十三亿中华儿女,挺起腰杆,
扬眉吐气,站起来了……
2
当二十一世纪的曙光摇曳着大海
浩荡的海潮
勇敢撞击生锈的屈辱,
惊涛在拍岸的雄壮回响中
洗濯
百年孤独,百年沧桑
中国人用自豪的目光轻抚巍峨,
倾听江河湖海吐露狂风雨落——
“紧握铁拳,从容不迫”
“外敌入侵,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两弹一星”,虎啸西风,九天揽月
没落,艰辛,繁荣,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
涅槃过后的骄傲!
而,在我心里, 您就是我
唱不完的辉煌——
“四个全面”书写全新蓝图
“五位一体”引领时代步伐
“十二五计划”快马扬鞭追逐全民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安居乐业,强军号角响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