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书笔记怎么写?

实验室大鼠的抑郁生活
2015年5月,新西兰议会开全球国家先例,通过《动物福利法修正案》,在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 。该法规定,从此必须认识到动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须适当维护动物的福利 。在这个羊比人多的国家,这项声明意义重大,但这项看起来“荒唐”的法律与类似泰国对战象的信仰不同,它起源于2012年7月7日在剑桥大学,诸位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权威专家共同签署的《剑桥意识宣言》,《宣言》提到的对动物情感的共识:非人类动物,包括所有哺乳动物、鸟类,以及章鱼等其他生物,均拥有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 。换句话说,这项宣言就是在表达动物也有情绪和情感,在对待一些遭遇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 。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但诸多企业同样认识到了动物也有情感,于是制药公司利用这一点为了测试抗抑郁药物的有效性,200只大鼠被放进了实验室 。为了形成参照对比,200只大鼠被分成两组分别放进注满水的玻璃管内,一组大鼠无论如何尝试都爬不出玻璃管,15分钟后大多数会放弃努力,另外一组在第14分钟时被捞出来擦干、给食物,休息一会儿再重新丢回管子,这一组一般到20分钟才会放弃努力 。
文字读到这里,我想到的除了可怜的大鼠被投进不愉快的实验,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习得性无助”,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到的“摘苹果法则” 。由此我更是想到了怎么教都教不会的后进生在教师“捶胸顿足”时他会产生的心态,是不是也像这些大鼠一样,内心也做过许多努力,也有很高远的渴望,但因为一些无法表达的原因才逐渐选择放弃 。
在塞利格曼的实验中,狗在每次尝试逃出笼子时都会被电击,多次实验后,即使笼门打开,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习得性无助”就是多次失败后的自我放弃 。
在我进入这所学校的第一年,我任教的是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在我与他们都相互陌生的那段时间,有个叫殷慧文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不是因为后来才知道的她的家庭状况,而是她的主动性让我产生了成就感,同时她的实际成绩与她的主动性完全不成正比,这种反差又让我产生了挫败感,矛盾的情绪促使我一定不能放弃这个孩子,毕竟对那时候的我看来,她对学习充满渴望 。后来我上课会多关注一下她,她一举手我就给机会她发言,下课我会问她“这节课学得怎么样”,再后来放学后她开始主动要求留下来让我给她布置题目,她要在学校留校学习 。不知道是我的努力不够,还是她的基础过于薄弱,总之到了下学期,她再也不找我要题目,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拉她一把 。也许就是这样的反复失败,让我俩几乎都选择了自我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