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诗词鉴赏读后感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1000字( 九 )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已无须赘言,这里只讲讲戏曲的鉴赏.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扣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干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在读剧本的时候,眼前不但没有布景,而且没有演员,所见到的只是纸上的文字.读者要借助这些文字想象出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三 寄 托
中国文学本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离骚》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有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也常常隐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在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中,不少是这样的.因此鉴赏中国文学,必须注意有无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进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过表层的意象,体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 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以为雨所败的牡丹象征自己,咏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又如元代诗人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笔下这株白梅高洁绝俗,而又不孤芳自赏,它愿意把自己的清香贡献出来,以加快春天的到来,寄托了诗人的理想.
在散文中有寄托的作品也不少见.韩愈的《杂说》四(《马说》)借着不为人知的千里马寄托了寒士的不平.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寄托自己的情怀,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子.
然而,我们应该避免穿凿附会,把那些并无寄托的作品说成是比兴寄托之作.这只能破坏鉴赏的趣味而无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汉儒对《诗经》的解说就犯这个毛病.例如《关眼》明明是一首情歌,却被解释为“后纪之德也”.清代陈沆用汉儒解诗的方法,笺释汉代至唐代的诗歌,也有不少穿凿附会之处,如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陈沆说:“此忠臣被谗自誓之词!”显得迂腐可笑.
四 博 采
中国文学的鉴赏,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博采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提高鉴赏的能力.例如诗歌的鉴赏,可以借鉴绘画、书法理论的地方就很多.清代王原祁论山水画说,用笔须“毛”,蔡 岂论书法艺术讲究“涩”,诗歌评论家论诗歌艺术讲到“拙”,我们可以互相印证.叶燮《原诗》论汉魏之诗说:“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陈师道《后山诗话》评刘禹锡的一首诗说:“语虽拙而意工.”袁枚《随园诗话》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画家所谓“毛”,书家所谓“涩”,诗家所谓“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的艺术讲究一个“虚”字,虚处见实.画家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让观画的人自己去想象补充.清初画家 宣重光《画签》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中国文学追求言外之意,正是虚处见实,计白当黑,让读者在无字之处看出字来,进而领悟作品的情趣.如果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有所了解,就会有助于对中国文学的鉴赏.
诗词大会过后 , 读什么诗词书 , 怎么读诗词书《中国诗词大会》突然火了 热闹过后你有勇气读这些诗词书目吗?
最近 ,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突然火了!在综艺节目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 , 这个节目能够走红 , 产生热点话题效应 , 也算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据说很多观众追看这个节目 , 还跟着节目答题 。女高中生武亦姝因为诗词对答如流 , 甚至被捧为满足所有幻想的才女 。
中华好诗词鉴赏读后感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1000字

不过 , 节目热闹一时 , 毕竟已经结束了 。如果对诗词不是出于三分钟的热情 , 而是真正有所兴趣的话 , 不妨静下心来读几本诗词著作 。
艺绽君也是资深诗词爱好者 , 在此斗胆给大家推荐几本书 。从诗词入门 , 再渐入佳境 , 由浅入深 , 可能会让您对诗词产生别一番理解 。您可能会说 , 不会推荐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吧?哈哈 , 这类书就算啦!艺绽君怎么好意思推荐给大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