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美如画的古诗词 描写秋天美如画的诗句( 六 )


北宋词人 贺铸 《青玉案》
百分桃花千分柳 , 冶红妖翠画江南 。
清·张问陶《阳湖道中》 。冶(yě也)红:艳丽的红色 。妖翠:妖烧的翠绿色 。这两句大意是:盛开的桃花和摇曳的垂柳装点了江南春色 , 满眼都是艳红娇绿 , 简直和图画一样 。诗句盛赞江南春景的秀丽 , 给人以热烈而明艳的感受 , 可用于对江南春色的赞美 。
清代官员、诗人 张问陶 《阳湖道中》
昨夜江南春雨足 , 桃花瘦了鳜鱼肥 。
清·孙原湘《观钓者》 。鳜(guì桂)鱼:江南著名水产之一 , 又名桂鱼 , 质白肉细 , 味道鲜美 。这两句大意是:昨夜江南春雨充足 , 一场透雨使桃花军落了 , 鳜鱼肥了诗写江南春景 , 抓住一夜春雨之后的景色变化落笔 , 别开生面 。次句的“瘦”字用的异常生动 , 将雨后花稀叶肥 , 花叶相映的景色传神地表现出来丁 。桃花虽然落了一些 , 鲜美的鳜鱼却长大了 , 依旧显得生机勃勃 , 春意盎然 。可用来描写江南雨后春色 。
清代诗人 孙原湘 《观钓者》
万点落花舟一叶 , 载得春色过江南 。
明·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这两句大意是:千点万点的落花 , 落在那离人的一叶扁舟上;那一叶扁舟啊 , 把一片春色都载到江南去了 。这两句是由宋代郑文宝《柳枝词》中“不管烟波与风雨 , 载将离恨过江南”两句演化而来 。花落扁舟 , 则似春色载于扁舟 。扁舟一去 , 则似春色也随之而去 。春一走 , 剩下的当然是只有一片寂寞了 。诗句是写送别 , 作者以“春”的过江寄托了人的别愁 。托物抒怀 , 以景言情 , 情融于景 , 是这两句诗的重要特色 。这种抒情方法应该学习 , 也可化用来抒写春日送别之情 。
明代女诗人 陆娟 《代父送人之新安》
一水护田将绿绕 , 两山排闼送青来 。江南名言
见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排闼:(tā踏):把门挤开 , 直擅进来 。闼:门 。这两句大意是:一湾碧水守护着稻田 , 将嫩绿的秧苗环绕;两座青山推开房门 , 把苍翠的山色送进屋来 。江南初夏的山村,处处披青挂绿 , 风光清秀怡人 。诗人仅用了“护田”、“排闼”等词语 , 就把静止的山水写得富于情感 , 极有灵性 , 其水柔媚 , 其山雄豪 , 可谓传神写态 , 各具风采 。另外 , “护田”、排闼”用《汉书》中典故:整个句法从五代沈彬的诗里来.但“用事不使人觉 , 着胸臆语也” , 符合中国古代修辞学对于“用事”的最高要求 。它是王安石修辞技巧的极有名的例子(见钱钟书《宋诗选注》) 。写作时可用来表现典型的江南农村的初夏风光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
试登绝顶望乡国 , 江南江北青山多 。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 。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 , 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 。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 。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 , 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 。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 , 容易思念家乡 , 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 。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 , 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 。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 。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 , 本是美好的景物 , 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 , 而是为了遥望家乡 , 此时 , 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 , 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 。其实 , 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 , 相隔千里万里 , 即使是一马平川 , 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 。这种跌宕的笔法 , 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游金山寺》
菰蒲无边水茫茫 , 荷花夜开风露香 。
见宋·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菰(gū孤):多年生草本植物 , 生于陵泽、水边 , 俗称菱白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 , 生于浅水或池沼中 。这两句大意是:菰蒲无边无际 , 湖水浩浩荡荡 , 荷花在夜色中开放 , 风露中渗透了它的幽香 。景物阔大清幽 , 花香袭人 , 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