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歌曲教学文章 古诗词的魅力作文3000字( 五 )


以后我自己也踏上了艰难的人生之路,但是每当我有余暇的空隙,回想起这一幕时,我的心里总是怀着深深的歉疚 。
再见葛老师,已是十年以后了 。我在21路电车上与他不期而遇 。我激动地喊他,而他也像对待一个大人般与我握手——事实上此时我已经长大,经历了下乡上山,并回城工作了 。我很想把我那时未曾说出口的话告诉他,但沧海桑田,我已不知从何说起 。他似乎也有许多话要说,可在拥挤的车辆中又无法畅谈 。分手以后不久,我突然收到了他给我的一封信,在信中他赞美我的心地善良,脸上总是带着腼腆的微笑,还特别提到“文革”,说我在“文革”中没有造过反,没有批过老师,说他为有我这样的学生而感到欣慰和骄傲 。
热浪再一次在我心头涌动:老师,我的葛老师,你给了我那么多,可是我能给你什么呢?也许我不失善良,但我又很怯懦,我竟不曾在你最干渴的时候为你送一杯水,在最艰难的时刻对你说一句话 。
于是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也不管诗词的格律什么的,竟挥笔写了一首古体诗,但诗一写完,反复阅读,又怕被通晓古代诗词的老师看出破绽,迟迟不敢寄出 。一直等到自己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才恭恭敬敬地签上了名,恭恭敬敬地寄给了葛老师 。以后,生活迫使我离开繁华的市区,来到郊区写作,我与葛老师也失去了联系 。但在风雨中的泥泞路上,在夜深时的孤寂灯光中,我常会想起葛老师,想起他讲课时激动的样子、夸张的手势,想起他提问时期待的目光 。如今我已到知天命之年,可葛老师在我的心中依然年轻,就像一首永远充满生命力的古体诗 。而我当时写给葛老师的那首诗,也一直珍藏在我的笔记本上 。
谈谈自己的古诗词教学,是怎样做到"读写结合"的慧眼识珠,勾画点评
所谓慧眼识珠,其实就是准确找出诗句中的“诗眼”或者关键词进行点评赏析 。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一首诗词抓准了“诗眼”或者关键词,结合全诗读懂读透,再联系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进而能简明扼要地点评鉴赏,这样对于整首诗词的解读基本上就落实了一大半 。这种读写结合模式,属于短平快,精悍简洁,从点到面,对整首诗词的解读就会迎刃而解 。不妨看个实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甫《蜀相》中的名句 。一动一静,一碧一黄,一视一听,对比鲜明的背后,用得最为精妙的是“自”“空”两个字 。碧草无情,年年绿得满庭春色;黄鹂无心,日日叫得婉转悠扬,谁人能知晓你蜀相?千秋万代名又怎样?哪怕你再投胎转世又将如何?赏析时再知人论世,联系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蕴涵的深意就不言而喻了 。
依样画葫,仿写创新
文本教学,离不开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越离我们久远的古诗词,越需要多读,从文本的布局谋篇,到语言特色等逐一品味 。熟读之后,引导学生依样画葫芦,借鉴创新,可以就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来写,亦可以就整篇文章结构来创新 。琼瑶的《在水一方》就是借鉴《诗经·蒹葭》而来: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
借助经典却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行云流水,意境悠远 。不愧为名家中仿写创新的典范 。
我的学生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模仿写了《交友铭》、《写作铭》;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模仿写了《水调歌头·中秋夜》、《水调歌头·考试》;读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模仿写了《忆塞北》、《忆乡村》……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所感悟到的转化为作文表现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增强了成就感 。反过来,也加深了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了诵读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了教学的双赢目标 。
忠实原诗,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就是运用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将文本再创造 。忠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文本是源头,是活水,其解读应该是多元的,但要忠实原意,不偏激,不歪曲,不虚妄,不亵渎 。只有在这样的多元解读基础之上的情景再现才真实生动,有生命力 。看两个成功的范例: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