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凉州词 《凉州词》诗全文

凉州词二首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
诗词凉州词 《凉州词》诗全文

扩展资料:
凉州词其二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 。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 。
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 。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 。”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 。
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
古诗《凉州词》1、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处:唐代: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释义: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扬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2、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出处:唐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释义: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词凉州词 《凉州词》诗全文

3、原文: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出处:唐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二》
释义: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
4、原文: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
出处:唐代:孟浩然《凉州词》
释义: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 。遥远的胡地三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 。
身处异地即便是欢乐也让人觉得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 。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
5、原文: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
出处:唐代: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三》
释义: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
《凉州词》诗词大意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凉州词古诗注音《liángzhōucí》(táng)wángzhīhuàn
《凉州词》(唐)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