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小将》观后感怎么写?( 三 )


片子整体呈灰色调, 层次感与真实感俱备, 既契合故事发生的时代破败、纷乱、黯淡的特色, 又与梦中出现的那片油菜花地的灿烂明媚形成强烈反差, 让人惊艳 。取景也是极好, 满眼都是石头, 石头的尖、钝、厚、薄、粗糙、平滑, 历历在目, 质感强烈, 带有浓厚的雄性气息, 广角镜头下的千丈绝壁, 更是令人难忘 。配乐也很出色, 成龙反复哼唱的民谣, 歌词平实, 曲调悠扬, 尤其是结尾采用蒙太奇手法, 一边是王力宏划船远去的场景, 一边是成龙利箭穿心的画面, 歌曲响起, 更是有催泪弹的功效 。各演员的表演也是中规中矩, 偶有精彩, 没大错, 缺出挑, 还算合格 。只是刘承俊的口条多少让人出戏, 干嘛不找配音呢?
片子的问题, 还是在于人物思想变化的描写缺乏足够清晰和有说服力的逻辑 。如成龙饰演的大兵, 典型的"小人物也能成为大英雄"模式, 用力得当完全可以出彩感人, 可导演却仅仅是用贯穿全片的说教"我爹说过??"来完成角色塑造, 并试图依靠最后突然加快的叙事节奏, 来掩盖角色思想转变的突兀和无理 。还有刘承俊扮演的二王子, 开头杀人如麻, 视人命如草芥, 结尾却诡异的大反转, 一番痛彻心扉的忏悔后从容自尽, 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导演只着眼于通过其思想转变体现主题, 却忽视了转变前必要的铺垫, 结果只能给人以生硬和割裂之感, 大大削弱片子的感染力 。而更让人难以忍受的, 还是编剧总拿人物当传声筒, 把观众当白痴, 不断灌输片子的中心思想, 每当看到成龙和王力宏摆足架势的
探讨价值观的问题时, 我就感到纠结与蛋疼 。这也是国产片的顽症了, 难以根除, 从中也可看出, 编剧的水平只是停留在划分段落大意的层次上 。
成龙在之前的《新宿事件》中已经破天荒的死过一回, 这回又死一次, 其中既有博人眼泪的原因, 也是风格转型的需要 。迫近耳顺之年的他, 不可能再嚷嚷着从不用替身, 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动作场面也只能在老片里搜寻, 他更多要做的, 是在保持自身喜剧天分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人物塑造的功力, 而这一切, 还得依靠一个好剧本的支持 。《大兵小将》是一次挺好的尝试 。
《大兵小将》的主题很简单,没有模糊的善恶界限、左右为难的悖论而造成的荒谬感,以及自我身份认定的危机等等看似高深的主题 。但在简单明了的反战和平的大前提下,《大兵小将》没有多少说教桥段和台词,用故事和人物告诉了观众什么是兄弟之情,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看电影不是上课,不能让观众厌烦,能够在愉快的观影中潜移默化得到一点向上的力量就已经足够了,成龙很清楚其中的分寸,只在有限的一些台词中点明主题 。
《大兵小将》的真正企图就是想讲两种人对战争的不同态度,以及这不同态度之间的碰撞过程,到最后这两种态度互相侵染互相影响,各自异化从而上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 。成龙饰演的兵身上体现的是一个农民的人生态度,在战场建功立业为国效力根本不是他的追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回家去种地,家国大义于他而言归根结底只是五亩良田,这是一种典型的现实主义,属于中国几千年来无数农民的现实主义;而王力宏饰演的将则是古往今来无数战争推动者的典型代表之一,开疆拓土攻城略地是扬名立万彪炳史册的最好机会,甚至血洒疆场马革裹尸成了人生最高境界,这无疑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体现 。现实主义者为了达成目的不会太多地顾忌方式,有时难免会不那么正大光明,比如兵几次三番使诈,而这是自恃身份的将所不齿的,将甚至为了理想主义而杀死了前来救自己的部下,在兵的眼里这种行为又是不可理喻的 。所以在影片中,当将所依赖的权势和资源一旦丧失的话,就会陷入困境,代表现实主义的大兵让代表理想主义的小将屡屡受挫,那种农民式的狡黠令自命不凡的贵族束手无策 。卑微而智慧的现实主义战胜了高贵而愚蠢的理想主义,这对自上而下的统治秩序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