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五柳意象的诗词 以柳为意象在诗词中的相同点是什么

1、柳者 , 留也 。柳意象有丰富的内涵 , 最常见的还是离别挽留的不舍之情 。
2、柳的适应性强 , 生命力旺盛 , 易栽易活 , 加之其修长、柔弱的外部形态 , 常常使人们将柳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特殊的事物、现象乃至于情感联系起来 , 并赋予其极为丰富的意蕴及情致 。所以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
3、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此后 , 柳被文人墨客反复地吟咏 , 成为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 , 即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 , 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与衬托 , 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 , 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 , 传达出诗人的追慕与同情 。
4、柳 , 作为一种有着丰富意蕴的意象频频出现于古代诗人笔下 , 源于它在文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我国古代诗歌中积累、沉淀的柳意象 , 在读者接受之后 , 不知不觉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后代人创作时 , 往往受其影响 , 沿用并发展前人用过的意象 。之后 , 松浦友久先生在《中国诗歌特点》一文中说道:“这样做的结果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 ‘车’总是‘辚辚’地响 , ‘马’常常‘萧萧’地鸣 , ‘雨’净是‘霏霏’地下 , ‘杨柳’一概‘依依’地垂 。至少这样的倾向十分明显” 。杨柳意象为历代所沿用的情况正是如此 , 它逐渐成为唐宋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
5、“杨柳”意象在唐宋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 , 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因为:“物象是客观的 , 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 , 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 , 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 , 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 , 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 , 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 , 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 , 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因此 , 意象实际上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 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由“柳”构成的意象 , 如“杨柳依依” , 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 。“柳丝无力袅烟空” , 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 。“千条弱柳垂青锁 , 百啭流莺绕建章” , 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 。同一个物象 , 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 所构成的意象也就不同 。
6、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蕴是多重的 , 在古代诗人笔下 , “柳”是春天的使者 , 既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 , 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 , 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 , 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 , 传达出诗人的同情 。而在唐诗宋词诸多意象体系中 , “柳”更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意象 , 且涵义丰富 。
帮忙找几个以柳为意象的诗句<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 , 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 , 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
在唐朝诗人中 , 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 。在他的诗集中 , 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 。《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 , 郢路更参差 。
见说风流极 , 来当婀娜时 。
桥回行欲断 , 堤远意相随 。
忍放花如雪 , 青楼扑酒旗 。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 , “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 , 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 , 乐游春苑断肠天 。
如何肯到清秋日 , 已带斜阳又带蝉 。
写秋柳 , 又以春柳作比 。春日之柳的繁盛 , 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 , 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