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士兵身上会有“兵”和“勇”两种官服样式?

众所周知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既然是少数民族,那么与汉人的关系就要区别开以显示自己的优越,这一点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
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别是电影,电视剧上整装待发的清军队伍里,通常背上贴着这两个字 。好像这使人容易联想到“勇”就是特种兵,“兵”就是一般军人——实事上不是这么回事 。
【为什么清朝士兵身上会有“兵”和“勇”两种官服样式?】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 。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 。“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 。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 。
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 。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绿营兵 。
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 。康熙年间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 。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武力镇压,故镇压三藩之功实属绿营兵 。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维护了国家统治 。
“勇”与“兵”相比,就是后娘养的了 。史载“勇”也是兵的一种 。雍正,乾隆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就是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 。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 。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