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诗词 描写汕尾华帝山的诗句有没有急( 五 )



从以上历史变迁情况看,捷胜这个古镇的沧桑史,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辟荒聚落」、「建置发展」和「农运解放」三个时期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划分方法,比如用时代、朝代或年号顺序来划分亦无不可 。

[编辑] 大事记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前6000年——3000多年),古越族人在捷胜沿海的沙坑、沙角尾、牛肚及东坑村一带渔耕狩猎,开辟草莱,繁衍生息 。
宋熙甯年间(1068—1077年),海丰设八都:兴贤、石塘、金锡、杨安、石帆、坊廓、吉康、龙溪 。捷胜隶金锡都 。
宋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文天祥在江西空坑(粤赣交界处,今江西省吉水县附近)抗元失败,遂与杜浒、邹风至循州,集散兵屯於南岭,复惠州 。奉母同行,收兵海丰,屯丽江浦 。後士族范良臣与郑复翁来附,遂略定甲子、碣石、捷胜、船澳等沿海港屿 。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福建船队在捷胜鹤岭建造凝波寺 。同年,建城隍庙及戏台 。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海丰沿海倭患频仍,都指挥使花茂奏立衞所 。是年,千户侯良在鹤岭建文武官署(一说「捷胜所署」在南门) 。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千户侯良建造捷胜所城 。茅埔墟镇和大石牯村居民移居城内 。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金锡都(今田墘、捷胜、遮浪、东涌、汕尾、红草、陶河、赤坑、大湖一带)大海潮 。平地水深一二丈,死者无数 。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大海潮,金锡都死几百人,多绝户 。捷胜沿海渔民死伤惨重 。
明万历元年(1573年),抗倭名将刘松游黎明洞题刻「山海奇观」诗联 。
明天启乙丑年(1626年)冬,廖天佐作《黎明洞石刻诗》 。
明崇祯三年(1630年),裁革捷胜仓大使职额 。
明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台风,牛吹入海,船吹上岸,捷胜居民损失惨重 。
清顺治四年(1647年)春,蘇成占据捷胜所城 。夏,与举人林呈祥率船队攻海丰县城,扬言反清复明 。
清顺治七年(1650年),捷胜所城守备汪古,害怕蘇成、蘇利抗清义军攻城,以渔船载巨石沈塞石狗湖口 。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颁下「迁海令」,敕令江、浙、闽、粤、鲁五省沿海居民内迁30至50裏 。清康熙元年(1662年)正月初五日,吏部侍郎科尔坤、兵部侍郎介山同平藩等率兵万馀人抵海丰,迫迁犹甚 。二年(1663年)八月,吏部侍郎伊裏布、兵部侍郎硕图来令再迁时,以河内鹿境山为界离海六十裏、离城十裏,迫令农、渔、盐等民,不许在界外居住,不许出海捕鱼,违者逮捕 。三年(1664年)四月迁界,尽烧民屋船只,凡越界者无论远近均立斩 。捷胜所城居民迁走一空 。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开始放宽海禁,下令展界,界外百姓陆续回城,但还不准百姓出海捕捞 。
清康熙八年(1669年)春,捷胜所城设游击一员 。
是年正月十三日,广东巡抚王来任上疏奏请复界;冬,两广总督周有德上《奏复沿海安插地方发兵防守疏》 。同年复界 。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十九年(1680年)期间,廖天佐在黎明洞作《迁移图说》 。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江、浙、闽、粤、鲁五省始全面展土复界,准许百姓出海捕捞 。捷胜所城人口陆续增加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添设捷径(捷胜)、遮浪营房二十一间,拨右营把总一名,兵六十三名防守 。
清雍正十年(1732年),捷胜建内文阁和外文阁 。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汕美炮台移捷胜角 。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洋盗充斥,捷胜所城目兵张时高随标出洋捕贼阵亡 。
清咸丰三年(1853年)秋,有活东千百于枫林塘争斗数日,第二年又斗於旧圩及捷胜所城,且有抓落叶以捍身如作彭排之状者 。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住持僧遇缘禅师扩建白云寺,并易寺名为:「得道庵」 。适逢碣石镇中衡游府正任水师提标、前营都阃府吴祥光(捷胜镇群众称吴大佬)巡察捷胜城,遇缘禅师请其题写大门匾额「得道庵」三字 。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捷胜所城数十名老将和文武官员弃城逃走,城所废置 。
民国二年(1913年),划捷胜、寮口、东洲坑、田墘、湖内及遮浪六乡镇,设立捷胜区公所,驻地捷胜後山头,隶属海丰县第八区 。
民国三年(1914年),西秦「华天乐」 戏班招收「合同脚」30多人,在捷胜城外油车间培训 。
民国八年(1919年)六月,在海丰县学生联合总会的领导下,捷胜的中小学生组织检查队,四处查封日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