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共和国|三分钟了解琉球王国

琉球共和国(三分钟了解琉球王国)
在朱元璋《皇明祖训》所列举的“不征之国”中,有一对颇为特殊的岛国,分别是大琉球国与小琉球国 。大琉球国有注为“朝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而小琉球国则注为“不通往来,不曾朝贡” 。从记载中看,小琉球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远较大琉球国疏远,不过朱元璋似乎并不以为意,依然将两个琉球国均列在了“不征之国”中 。
琉球共和国|三分钟了解琉球王国

从两国国号的字面意思上推测,小琉球国的领土面积似乎比不上大琉球国,然而事实上却正好相反:大琉球国指的是琉球王国,大体便是后来的日本冲绳群岛;而小琉球国则是台湾,若以面积论,小琉球国倒是有大琉球国的十倍有余了 。
琉球共和国|三分钟了解琉球王国

鉴于明清以降的特殊历史发展进路,小琉球国虽被《皇明祖训》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但不属于明朝的藩属国 。一方面是因为小琉球国并未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琉球国在明郑时期与清朝几百年间中的大部分时段都是作为中原王朝的直接统辖地而存在的——哪怕只是形式上 。所以,真正作为宗藩体系一员的琉球国,只有大琉球国,也就是琉球王国;而琉球王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几乎与明朝立国同时开始 。
琉球共和国|三分钟了解琉球王国

元朝中期,琉球群岛上逐渐出现了国号如同童话故事的小国:中山国、山南国与山北国,因国号中均带“山”字,这一段微缩版“三足鼎立”的历史被称为“三山时代” 。就在三国在琉球群岛中上演起“百年战争”的时候,明朝建立了 。洪武五年(1372年)——也即是明朝建立的第五年,朱元璋便遣使至琉球三国发布谕诏令其称臣了 。三国中最强大的中山国当即向明朝朝贡,山南国、山北国于次年紧随其后,于是三国均成为明朝藩属国 。《皇明祖训》将大琉球国列为“不征之国”,这里的大琉球国其实包含了琉球三国:朱元璋切切实实地分别赐给了三国国王金印,由此可以得知“不征之国”也并不止十五之数 。
琉球共和国|三分钟了解琉球王国

向明朝称藩后,琉球三国国王嗣立后请明朝册封便渐成传统 。宣德四年(1429年),中山国统一琉球并再次请求明朝册封,由此大琉球国实至名归,而中山王也便成了琉球王 。这之后的一个世纪,是琉球王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黄金时代,琉球海军纵横东海,其版图也几乎囊括了整个琉球群岛,成为中华文化圈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
琉球共和国|三分钟了解琉球王国

宗藩体系自明朝基本定型,而这一宗藩体系的基础则是华夷秩序 。华夷之辨虽然在理论上不以血缘、地域为主要依据,但不可避免地具有浓浓的族裔色彩——通常只有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才能获得周边民族的广泛认可 。且不说清末时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字口号,早在元明易代之际,朱元璋在《伐蒙元檄文》便有“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之说,而明清易代之后朝鲜、日本以“小中华”自居,对清朝这一“蛮夷”所建的中原王朝不置可否,便是华夷秩序在中华文化圈中曾经留下的独特印痕 。
琉球共和国|三分钟了解琉球王国

不过在琉球王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史中,宗藩体系似乎与华夷秩序关联不大,琉球对中原王朝的臣服并不以中原王朝缔造者的民族为意,这一倾向在琉球王国君主尚贤、尚质二人请封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崇祯十三年(1640年),新一任中山王尚贤即位并遣百思特网使赴明请求册封 。此时已经风雨飘摇的明朝没有能力支撑起足够的册封使团,故册封一事就此搁下 。崇祯十七年(1644年),尚贤再次遗使请求册封,当时崇祯皇帝已于煤山自尽,尚贤于是奉为正朔的南明政权,但建立伊始便处于战火之中的南明政权依然没有余力对琉球王国进行正式册封,尚贤派到南明的使者也因战乱滞留福建 。
琉球共和国|三分钟了解琉球王国

琉球百思特网王国继续向南明朝贡一方面是源于宗藩体系的惯性——毕竟南明待续了明朝皇帝的正朔;另一方面明朝本在南方设置了另一套极为完善组织架构,南明与清朝划江而治其实北伐中原的可能性并不算小 。不过很快,势如破竹的清军便攻入福建,南明局势一溃千里,明清易代已成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