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诗词背景是什么

【背景】这首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 。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沿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个意;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 。

  1. 【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2. 【注释】
    ①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
    ②黄四娘:杜甫四川浣花溪边时的女邻居 。
    ③蹊(xī):小路 。
    ④娇:可爱的 。
    ⑤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
  3.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毛泽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 。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 。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 。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
原文: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望断:望尽.
屈指:屈指计算.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诗词意思和作者背景《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
鸟鸣涧
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