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毛泽东诗词鉴赏与解释( 八 )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 。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 。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 。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 。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 。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 。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

2、《七律·长征》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 。本诗估计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 。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

3、《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