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怎么写?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 , 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 , 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 , 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 , 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
一、工程概况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 , 以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 , 投资超700亿元 , 约6年建成 。复杂的海床结构 , 恶劣的自然环境 , 超长的跨海距离 , 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 。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 。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 , 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 , 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 。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 , 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 。除此之外 , 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 , 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 , 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 , 威胁航道的安全 , 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 。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 , 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 , 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
二、工程难题及解决方案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 , 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 , 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 , 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 , 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 , 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 , 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 。采用沉管隧道方案 , 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 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 。此外 , 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 , 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 , 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
三、我的感触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 , 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 , 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 , 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 。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 , 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 , 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 , 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