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古朗月行全诗诗意急

古朗月行
开放分类: 唐诗、李白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 ,  呼作白玉盘 。
又疑瑶台镜 ,  飞在青云端 。
仙人垂两足 ,  桂树何团团 。
白兔捣药成 ,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  大明夜已残 。
羿昔落九乌 ,  天人清且安 。
阴精此沦惑 ,  去去不足观 。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
简析: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 , 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 , 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 , 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 , 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 , 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 , 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 。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 , 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四句诗 , 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 , 语言质朴 , 比喻有趣 , 十分耐人回味 。
简单诗意:(注:小学选取的前四句 , 所以也只有前四句)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 把它叫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 , 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

【李白的古朗月行全诗诗意急】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5019.html?wtp=tt
常建 塞下曲年代:【唐】 作者:【常建】 体裁:【乐府】 类别:【】
(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 , 乌孙归去不称王 。
天涯静处无征战 , 兵气销为日月光 。
(二)
北海阴风动地来 , 明君祠上望龙堆 。
髑髅皆是长城卒 , 日暮沙场飞作灰 。
(三)
龙斗雌雄势已分 , 山崩鬼哭恨将军 。
黄河直北千余里 , 冤气苍茫成黑云 。
(四)
因嫁单于怨在边 , 蛾眉万古葬胡天 。
汉家此去三千里 , 青冢常无草木烟 。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1/poem_8080.shtml
四年级优化作业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
[译文]群鸟高飞 , 绝尽踪影 , 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 , 注视着敬亭山 , 敬亭山也看着我 , 彼此久看不厌 。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 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 , 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 ,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 , 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 , 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 , 看透了世态炎凉 , 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 , 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 , 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 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看似写眼前之景 , 其实 , 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 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 , 却也不愿停留 , 慢慢地越飘越远 , 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 , 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 , 这两句是写“动”见“静” , 以“动”衬“静” 。这种“静” , 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 , 能给读者以联想 , 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 , 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 , 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 , 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 , 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 , 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 , 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 , 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 , 表面看来 , 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 , 脉脉含情 。实际上 , 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 , 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 , 寂寞凄凉的处境 , 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