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如何写?( 三 )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有的答案也不是我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这样学生不但尝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本节课我让学生联系圆的面积推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的推导过程 。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我在本课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如何写?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十分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并让学生建立起更深层的空间几何概念 。
二、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 。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柱转化成长方体 。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利用生活中的“萝卜”引导学生思考 。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思考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 。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并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重现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印象 。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