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如何写?( 八 )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不是安排了一整套指令让学生进行程序操作,获得一点基本技能,而是提供了相关知识背景、实验素材,使用“对我们有帮助吗?”“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么想的?”等这样一些指向探索的话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数学 。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探究,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通过等分、切、拼将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运用多媒体显示由圆柱体到近似的长方体的变换过程,让学生观察、比较近似长方体与圆柱的关系,使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完全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习中的妙用 。从而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 。
三、建立切拼表象,渗透极限思想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学生 。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非常遗憾 。
本节课我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如何写?


这节课我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操作,通过观察、交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 。我深知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从成功中找不足 。
首先,复习内容简单明了,以旧引新 。复习的知识点是对旧知的回顾,要求学生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对预习作业交流时我发现学生能比较顺利和准确的回答,这为新课的教学活动不仅起了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地、更深入地探索新知削弱了阻力,减轻了负担 。
其次,引导学生大胆交流猜想和探索验证 。我利用课件把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图形和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问题并组织讨论 。在对如何验证让学生作为重点交流 。意图是先让学生明确两点 。第一点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可以转化长方体;第二点把圆柱的底面经过圆心16等份,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和课堂开始阶段预习作业的交流,学生对如何验证的思维已经初步形成 。让学生再次交流和汇报,我发现学生都了解和掌握 。此时我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教具说出操作方法,并进行操作,让全班同学观察操作过程 。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发现圆柱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