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夏诗

春夏秋冬》
——清朝女诗人吴绛雪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
上面各行字句,分别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 。即:
写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
写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
写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
写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
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 。家人告诉苏轼,他出外游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里去了 。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 。秦少游见苏轼 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 。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

已 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 如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 。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 。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14个字组成了一 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 。
“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正读倒读皆可成句,充分展示并利用了 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人们用这种手法 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 。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 。
宝塔诗
一字至七字诗 茶
(唐) 元稹

香叶 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堪夸
附注:
元稹的此首宝塔诗非常著名,乃茶诗中宝塔诗之典范 。此种宝塔诗形式正式名为“一七体” 。若将宝塔诗每行文字靠边排列时成阶梯状,故又名“阶梯诗”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江村》)
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2.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
怎么样形容夏季有深秋季节的诗词歌赋描写春天的诗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