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汉代司马迁的诗

司马迁

(西汉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编辑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名言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 。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
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
人们对庄子,孟子,老子,司马迁等等等等历史上人的评价(较有名的诗句)有哪些?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
[编辑本段]【 政治思想 】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
[编辑本段]【 近世发展 】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 。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