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一生失意的时候多,得意的时候少(其实,谁又不是呢),但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每一次略有失意,他都在转瞬之间转换心情,再化身为一个斗志昂扬的人,他是唐代诗人里心理调适能力最强的人,在无数次的生活打击面前,他从未一蹶不振,不被重用时,他对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遇到困难时他对自己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纵横宇内,踏遍神州,他不停低三下四的求人,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了前任宰相的上门女婿……
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话剧《李白》剧照)
与现代人相比的失恋、失业、股票套牢、公司倒闭相比,李白悲惨多了,他已年过四十,却一无所成,婚姻失败,仕途毫无着落,连个正经的工作也没有,甚至一次高考也没有参加过,与那些在现代社会参加了高考、中考而落榜失败的人相比,李白实在是失败多了,他的前半生,是四处漂泊的前半生,他四处干谒名流,展示他的诗才 。
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醉酒的李白)

【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李白的四处干谒和展示诗才并不是没有价值,真正让他被皇帝知道的原因就是他杰出的诗才,于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在经历了无数次不被人理解、无数次的低声下气之后,已经觉得天下无大事的唐玄宗发来了诏他入京的诏书,我们是可以想象一个年过中年,满腹抱负的人的兴奋之情的,因为在他看来,他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这一去,定然是要安邦定国展雄才的 。42岁的李白迎来了他的人生转机,足以证明,如果你足够坚持,机会总会有的 。
于是,他立刻回到南陵的家中,与自己的儿女告别,顺手就写出了一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全诗如下: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正当秋肥时节,白酒新熟,黄鸡啄黍,生活丰足,家禽也情绪欢快,这是一片欢快的气氛 。在高兴的人的眼里,一切都是欢快的,在悲伤的人眼里,一切都是悲伤的 。所有的悲伤的过去在这时都不值一提了,连眼前的酒也比往日的好,连吃食的家禽也比以往可爱……这是所有欢乐情绪的铺垫,这种欢快,是需要一些特写镜头来展开的 。
孩子们啊,去打酒,去烹鸡,咱家有大喜事啊……诗人欢快的情绪感染了儿女们,儿女们伸手拉着诗人的衣襟,分享着他的快乐!这种欢乐对于李白来说,没有酒是不行的,他“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他不仅痛饮白酒,他还边喝边舞,李白是剑艺超群的,他一边饮酒,一边兴奋的跳起来舞动自己的宝剑,剑光闪闪,足与落日争辉 。
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话剧《李白》剧照)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关于这一句,有两种解释:其一,心情欢快之余,诗人恨不得马上就到皇帝跟前,向皇帝表达自己的见解,他已经等不及了,他恨不得快马在很短的时间里走到皇帝跟前 。其二,诗人痛惜自己不能早点见到皇帝,而是经历了四处游走,经历了千山万水的游历才最终获得了皇帝的召见 。这两种说法,无论如何理解,都足以反衬诗人的欢快心情,“苦不早”是遗憾,“涉远道”是必然 。诗人一边满怀希望,一边又急切不能自已 。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所谓的“会稽愚妇轻买臣”是指《汉书.朱买臣》里的典故,朱买臣,早年家里非常贫困,于是就以卖柴为生,但朱买臣常常在担柴走路时还要读书 。于是他的妻子就嫌他贫困,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 。这里的“会稽愚妇”,实指的应当是李白的现任妻子刘氏,这一年,李白的第一任妻子已经过世,留下了一双儿女伯禽和平阳,刘氏对带着一双儿女又一事无成的李白极尽冷 嘲热讽,此前自己的孩子尚小,没人照顾,李白强自忍气吞声,咽下了所有的窝囊气 。一纸诏书到来,诗人相信自己也会像朱买臣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一次西去长安也一定能像朱买臣一样青云直上 。这时,诗人仍然是得意满满,自负而又自傲的,他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憧憬 。于是,他留下一个巨人式的狂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