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怎么样导入新课(11)


4、师生互评:师生互动评价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的过程 , 关注同伴的学习行为 , 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 , 逐步学会评价 , 提高认识 , 受到启发 。二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润滑剂 , 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更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 。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快乐 , 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好好地表现一番 ,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
如何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举例如下: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 , 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 。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 , 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 , 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 , 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 , 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 , 所以 , 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 , 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 , 拓展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 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 , 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 , 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 , 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 , 自然地理情况 , 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 , 激发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 , 使学生认识到……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
策略: 运用表格法 , 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 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 , 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 , 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 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 , 告知学生 , 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 , 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 , 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 , 为学习本课 , 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 , 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 , 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 , 引用胡主席所说:“浅浅的海岸 , 深深的乡愁” 。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 , 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 , 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 , 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 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 。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 , 填写黑板上表格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 , 需要台湾当局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 。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 , 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 ,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 , 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识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