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写的诗|像长征抗战.等)( 二 )


毛泽东诗词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特点毛泽东的诗词 , 主要特点是气魄宏大 。根源在他的帝王思想 。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毛主席诗词「选集」五十首看 , 帝王思想发展脉络非常清楚 。
一九二五年作的「沁园春 , 长沙」 , 就有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沈浮」 , 潜台词乃是:「该由我来主宰大地 。」
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三年间的作品 , 多是战争生活、战地风光 , 一副打天下的三军统帅的口气 。这些诗词 , 全是大话、口号 , 谈不上意境 。如:「我自岿然不动」 , 「更加众志成城」 , 「风卷红旗过大关」 , 「百万工农齐踊」 , 「唤起工农千百万 , 同心干」 , 「风展红旗如画」 , 「红旗跃过汀江」 , 「横扫千军如卷席」等等 , 俯拾即是 。两次用「天兵」这个词:「六月天兵征腐恶」和「天兵怒气冲霄汉」 。天兵是玉皇大帝的兵 , 或真命天子的兵 , 用来表述红军 , 十足是争夺天下的主 。难怪鲁迅要说是「山大王的诗」 。
一九三五年写的「念奴娇 , 昆仑」 , 就已经是帝王心态了:倚天抽宝剑 , 要砍断昆仑山送人 。口气之大 , 别人是学不来的 。
一九三六年那首著名的「沁园春 , 雪」 , 更完全是皇帝气派了 。而且自命超过历代君王 。
一九四九年的「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表明江山基本到手 , 要追穷寇了 。
一九五○年 , 「浣溪沙 , 和柳亚子」 , 充分表现了开国皇帝喜悦的心情 。但是说「人民五亿不团圆」意思不明确 。是说国共内战 , 尚未统一 , 还是说五亿人民都妻离子散?其实乃是为了步韵 , 只想说旧社会坏 , 勉强造句 , 随便读者怎理解都行 。
一九五六年的「水调歌头 , 游泳」 , 写出开国皇帝的建设宏图 。
一九五六年的「水调歌头 , 重上井冈山」 , 透露了一个有趣的心思 , 「可上九天揽月 , 可下五洋捉鳖」两句 , 九天是现成的典故 , 五洋却是杜撰 。明明只有四大洋 , 南冰洋是南极洲 , 不说「四洋」乃是喜欢这个「五」字 。君不见「九天」对「五洋」 , 作者乃九五之尊也 。
一九五六年的「鸟儿问答」 , 又进了一步 , 作者以世界革命领袖自居了 。但词中出现「怎 得了」 , 「还有吃的」 , 「不须**」等句子 , 实在不雅 , 很像刘邦那种痞子皇帝的口气 。
从功力、技巧方面看 , 毛泽东诗词水平不能算很高 。所发表的作品 , 参差不齐 , 有的简直不像出自他手 。例如一九二七年的「西江月 , 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 , 旗号镰刀斧头 , 匡庐一带不停留 ,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 农民个个同仇 , 秋收时节暮云愁 , 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只有蒙童初学水平 , 上阕第二句平仄几乎全错 , 上下阕末句按词谱须转仄韵 , 常规是押同部的仄韵 , 这儿不合常规 , 韵味全失 。
毛泽东最喜欢用的形容词 , 有:寥廓、苍茫、莽、滔 。说明他老是以天下主宰者的心情 , 想著天地风云、山河湖海;描述数量 , 动辄千、百、万 , 口气特大 , 使人觉得有气魄 。但从另一方面看 , 语言甚单调、贫乏 。
有的用得不太恰当 , 例如那首「沁园春 , 长沙」 , 既有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一派热闹景象 , 为何又「怅寥廓」?寥廓一词 , 参照另外两处的用法:「寥廓江天万里霜」 , 和「我欲因之梦寥廓」 , 都是寂寥、空旷之意 。(另外 , 选集注云:此词作於一九二五年 。但史实是当年八月 , 毛去广州 。八月之前 , 长沙绝不是「寒秋」「霜天」 , 也没有「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有人说这首词是此前毛和其他朋友的联句 , 所以意思不大一贯 。但即使是联句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三句也必出於毛 , 因为他喜用「寥廓」「苍茫」两词 , 他没有照顾前文 , 只能说明水平尚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