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将士出征的诗词( 五 )


大理观音塘里的软文大师岑毓英
从小接触到的历史教育、文化宣传 , 潜移默化的在脑子里形成农民起义值得膜拜、王朝末期反动派横行的定论 , 以致于看到“八路”两个字都觉得像看到亲戚的名字一般亲切 , 哪怕眼前的只是公共汽车的线路;看到某某运动、起义黯然收场 , 总觉得有多一桩千古伤心事 , 将满腔的怨恨全部加在灭火者身上 。
在大理 , 曾经对坚持反清斗争18年的杜文秀起义充满敬佩 , 而到现在 , 对于靠镇压有功步入仕途青云的岑毓英的厌恶程度却有所衰减 。这与闯王急冲冲进京又仓皇逃命 , 对从语文课本中“黄河渡口一夜急白了头”、“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精彩桥段塑造的正面形象的打击一样 , 一正一反两个例子 , 阐释不情愿与逐渐改变的看法之间的纠结 。
改变的原因 , 在于接触到信息爆炸碎片的增多 , 从窥斑知豹到全局扫描 , 思想的木偶终于得到了一点灵性 。
给岑毓英的正面加分 , 与他领衔岑家“一门三总督”的光宗耀祖、笑傲江湖无关 , 和他铲除马嘉理、加强台湾防务、痛打法国鬼子息息相关 。但“在其位谋其政” , 优秀的考核业绩能增加形象分 , 但不足以改变一个镇压者的负面形象 , 最多减少厌恶程度而已 。
直到在观音塘看到他写的一幅对联 , 成为改变的催化剂 。加上后来又看到他重修昆明忠爱坊、大观楼 , 又清除被阮元修改后的“主旋律”版大观楼长联 , 让幕僚赵藩重新书写原版悬挂的故事后 , 咬牙切齿的恨已经松动 。
平定杜文秀起义起义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 , 他带头修缮了观音塘 , 将石头亭当仁不让的作为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 非常有头脑 。
观音塘是大理修建最早、最有知名度的寺庙之一 , 地处苍洱坝子中间 , 不论是以前的茶马古道还是现在的214国道 , 都将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放在山门之外 。巨大的人流量使观音塘成为形象宣传的绝佳地点 , 传播率和覆盖率在大理首屈一指 , 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立刻显现 。
精明的岑总督正式看重这一点大做文章 。
不过 , 虽然一身的辉煌主要体现在武功上 , 但他也深知宣传的要义不在于狂轰滥炸 , 而在于一点就透的四两拨千斤手法 。
本次形象宣传 , 仅仅用了寥寥可数的30个字 , 做成观音亭前的一幅对联 , 成为软文的经典案例——
负石阻兵 , 本菩萨心肠 , 显出英雄手段;
书画擒逆 , 托神仙幻梦 , 竟成将帅功勋 。
上联不用多说 , 下联不仅一举去掉手上的血腥气 , 还将镇压与杀戮与吊民伐罪、菩萨心肠划上等号 , 不能不佩服这15个字的巨大威力 , 和软文大师的深厚内力 。
大伙一看对联 , 都会毕恭毕敬的向岑大人请教下联的答案 。
岑大人一脸严肃 , 眉头微锁 , 一幅往事难追、此情不堪的样子 , 缓缓说道:“天兵围困大理很久 , 我虽然远在百里之外的弥渡 , 但无时无刻不在为早日攻克反贼的‘紫禁城’而着急万分 。有一天晚上 , 我梦见一个金甲天神向我招手 , 说菩萨送给我一样东西 , 醒来手上就有一幅字画 。更奇怪的是 , 里面竟然是天兵与反贼的对阵图 , 还写着‘洛阳观音’四个字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云阶(杨玉科) , 他起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 看到上面有‘观音’ , 就到五里桥天兵大营旁的观音塘去上香 。他抽了一签 , 签文是‘棋逢敌手要藏机 , 黑白盘中未决时;到底欲知谁胜负 , 锅盖山里相机宜’ 。后来反贼杨荣在上关锅盖山向云阶投诚 , 表示要将匪首献于天兵 。”
岑大人看着众人一脸的惊愕 , 微微一笑 , 又说道:“当时云阶向菩萨许愿 , 如果成功破敌 , 定要重塑金身 。战乱过后 , 我们就来还愿 。我想也是啊 , 很早以前 , 观音菩萨就在大理显灵 , 吓退敌兵 , 现在又帮助天兵平息战乱 , 真是对妙香佛国大理的一贯眷顾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