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诗词七言一二四句要压上韵急求~~~~~谢谢了( 二 )


“恺豫是好,惟心是良”、“惟心是藇”、“惟心是万” 。良,善 。藇,美 。万,马承源先生读为“励”,劝勉义 。但“劝勉”为动词,与“惟心是藇”的“藇”词性不一 。所以我认为“万”应读为“亶”,忠厚、诚实之义 。《书·盘庚》:“诞告用亶其有众 。”孔颖达疏:“用诚心于其所有之众人 。”《国语·周语下》:“於,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 。”韦昭注:“亶,厚也 。……言二君能光明其德,厚其心,以固和天下也 。”
“间关司,皆华皆英”、“皆上皆下”、“皆少皆大”,“间关司”即“间关谋治”,间关,诸家囿于《小雅·车辖》“间关车之辖兮”,而曲为之说 。实际上“间关”义同于“黾勉”,乃勉力、努力之义,《邶·谷风》:“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毛传:“言黾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司”当从季旭升说,读为“谋治” 。所以“间关司”即“黾勉谋治”,而“皆华皆英”、“皆上皆下”、“皆少皆大”则是君子谋治的结果 。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整首诗先赞美君子外在之美,接着赞美君子的超凡能力,善良的品性,勤劳政事,最后以和谐欢畅收尾 。文脉十分清晰,且层层递进,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技巧 。但与此同时,大家在读这首诗时又都有一个疑问:诗用来起兴的句子“交交鸣,集于中梁(渚,澫)”让人颇为不解 。大多数学者都将诗中的“”释为“乌”,也就是常见的“乌鸦” 。从字音方面考虑,读“”为“乌”是没有问题的,但诗用乌鸦起兴却让人不解,一者是说到“乌”,大家很少有好印象,《管子·形势解》也说:“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 。乌集之交,初虽相驩,后必相咄 。故曰:‘乌集之交,虽亲不善’”,这与下文歌颂君子的诗句明显不相协调 。另外说乌鸦“集于中梁”等也很少见 。有学者引《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越王夫人乃据船哭,顾鸟鹊啄江渚之虾,飞去复来,因哭而歌之曰:“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号翩翩 。集洲渚兮优恣,啄虾矫翮兮云间 。任厥兮往还 。妾无罪兮负地,有何辜兮谴天 。颿颿独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 。”又哀今(吟)曰:“彼飞鸟兮鸢乌,已回翔兮翕苏 。心在专兮素虾,何居食兮江湖 。……
认为诗中的乌就是这种“通体几乎纯黑褐色……栖息于山谷溪流间,多成对活动,也见于大江沿岸……能在水中游泳和潜水”属河乌科的褐河乌 。[2]
看起来似乎能够自圆其说了,但这里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首先是《吴越春秋》中的“乌鸢”是“鸢”而非“乌”,下文中“彼飞鸟兮鸢乌”本当为“彼飞鸟兮乌鸢”,文中之所以写作“鸢乌”,只不过为了押韵而已 。其次,就算有这种褐河乌,但正如人们所疑惑的那样,乌鸦不应该作为颂咏君子之诗的起兴对象 。相反,乌鸦常常与凤凰相对,常被人们当作小人的象征 。屈原《涉江》:“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再次,诗曰“交交鸣”,其中的“交交”当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释:“交交,通作咬咬,谓鸟声也 。”而且形容鸟叫声的“咬咬”还有悦耳、美好之义,如祢衡《鹦鹉赋》:“采采丽容,咬咬好音 。”《乐府诗集·长歌行·古辞》:“黄鸟飞相追,咬咬弄好音 。”皆可证 。但楚简逸诗中的“”如果是乌鸦,实在难以与“咬咬”好音联系起来 。
也有学者不将诗中的“”释为乌,比如在上揭廖名春的文章就是将这个字径直读为“鸟” 。但这种回避的做法似乎也不妥 。因为诗既然是“交交鸣”,则一定是指某种特定的鸟,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绝非泛指 。否则就直接写作“交交鸣鸟”好了,没有必要牵出这个“”字 。
我们认为,既不能将读为“鸟”,也不能将其破读为“乌”,而应该读为“鹥” 。《说文》:“鹥,凫属 。从鸟,殹声 。”但在《楚辞》和《山海经》中,“鹥”都被当作了凤凰,所以诗中的“鹥”当为凤凰类的鸟 。诗以凤凰起兴颂咏君子,与楚人凤崇拜文化有关 。

首先,从读音上看,所从之“於”古属影母鱼部,则“”也当为影母鱼部字 。而“鹥”则为影母脂部字 。陆德明《经典释文》卷六:“鹥,乌兮反 。”卷七:“鹥音於鸡反,凫属也 。”《龙龛手鉴》卷二:“鹥,於计反,鸟似鳯也 。”可见“鹥”与“於”声母完全相同,所以古人为“鹥”注音常用“於”和“乌”作反切上字 。同时古书中还有“殹”、“於”通假的例子,《尔雅·释地》:“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其中的“医无闾”为山名,《楚辞·远游》引作“於微闾” 。[3]可见,“”可通“鹥”,其中可能有方言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