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炮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炮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 。闺女戴花,小子点炮;老头老婆,柿饼子核桃 。”这首童谣说的是过年时的情景,而小时候我们男孩子最爱的,则是“小子点炮” 。攒了零花钱,买鞭炮、放炮仗,那一声声“砰咚”“噼啪”“哧溜”的音响,与孩子们一波波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在小村寂静的夜空久久回荡 。


鞭炮,又称爆竹、爆竿、炮仗、编炮,其门类繁多,主要有爆竹类、喷花类、旋转类、升空类、吐珠类、玩具类、礼花类、架子烟花类、组合烟花类等,常见的品种有二脚踢、麻雷子、甩炮、旗火、地老鼠、炮打灯儿、花盒、太平花、小礼花、大地红等等 。


过年过节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


《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 。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年惊惮,后人遂象百思特网其形,以火药为之 。”这说明古时人们燃放爆竹,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 。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 。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挂红灯,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


《荆楚岁时记》亦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也是此意 。
炮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以爆竹驱瘟辟邪的诗句俯拾皆是 。


如刘禹锡的《畬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
张说的《岳州守岁》:“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
宋人晁补之的《失调名》:“五更催驱傩,爆竹起 。”
南宋范成大的《爆竹行》:“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北宋文史家刘敞还写有一首《爆竹》,记述的更详实,诗曰:


节物随时俗,端忧见旅情 。
土风犹记楚,辞赋谩讥伦 。
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 。
但令休鬼瞰,非敢愿高明 。


《红楼梦》中贾元春的灯谜诗写得更有声势,诗云:


能使妖魔胆尽摧 。身如束帛气如雷 。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 。
炮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火药、纸张没有出现之前,只有“鞭”,没有“炮” 。人们是用甩鞭子炸出啪啪之声,来驱鬼辟邪的 。后来改用烧竹子,长长一节竹竿燃烧起来,爆裂之声更大更响,且接连不断,用以驱逐瘟神,反映古人渴求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 。这便是“爆竹”的由来,亦称“爆竿” 。唐代“乡校小臣”来鹄在《早春》一诗里写道: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
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 。


火药发明以后,人们制作的“火药爆竹”,威力大、品种多 。


随着造纸术的日臻完美,开始有了鞭炮和烟花,应用更为广泛,人们燃放爆竹喜迎新春,祈福纳祥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一首《元日》传诵千古,表达了千家万户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人们燃放爆竹,畅饮屠苏酒,张贴门神画、春联,东风荡漾,春意融融,张张笑脸洋溢着对春天的憧憬 。


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贞被窗外声声爆竹唤起无限情思,赋诗道:


爆竹声中腊已残,绀酥酒暖烛花寒 。
朦胧晓色笼春色,便觉风光不一般 。
——《除日》


在氤氲的酒香和摇曳的烛光里,朦胧的春色已然渐渐显露,万紫千红的春光不是一般的美啊!
炮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这爆竹声声、阖家欢聚之时,有的诗人却独自愁年,概因新年将至,华发又添,世事难料 。


南宋的刘克庄宦海沉浮,郁郁难伸,闻听小儿燃放爆竹,不由感慨自己身态龙钟,垂垂老矣,遂赋诗云:


儿童烧爆竹,妇女治椒花 。
独有龙钟叟,凄凉感岁华 。
——《岁除》


暮年心胆怯,临履极兢兢 。
已被梅花恼,时为爆竹惊 。
——《岁除前一日》


不过,雪中红梅已被当空炸响的爆竹催得嫣然盛开,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