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二 )


不足之处:
教学中只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这几种简单而又特殊的图形,对于这样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学生都不难理解,但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图形不仅仅是把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还要与它们的高、角度都有联系 。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与老教材比,这是“比例”内容中新增设的内容,目的是架起比例与生活的练习——小学里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 。我认为这堂课的内容较为浅显,预计半个小时就能结束战斗,实际完成教学用了35分钟 。
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这堂课的价值是孕伏比例,为引出比例,即把任一个平面图形放大或缩小,变化后的边长与原图中对应边长的比是一定的(不变的) 。所以,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展开教学 。例1解决对放大的比或缩小的比的认识和理解——前项表示现在图形的尺寸,后项表示原来图形的尺寸,前项大于后项则是放大的比,前项小于后项,则表示缩小的比 。初步理解平面图形在缩放的过程中,每一条边缩放的比是一样的,初步感知缩放的过程中,形状不变,大小发生变化 。例2的任务是学会根据一个比来画出一个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如下数学事实 。某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则所有的边长都按照这个比放大或缩小,进一步强调大小变化,形状不变 。
课堂拾贝:例2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完成了长方形的扩大或缩小的画图 。我让学生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并想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有,长方形按3:1放大后,所得的长方形的所有的边与原来对应边的比都是3:1 。林燕说:扩大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比是1:4 。我在肯定林燕的发现后,强调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特指构成图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 。特别提出学生对题目的意思会产生误解——即在画第二个缩小的长方形时,去把扩大后的长方形缩小——所以,我建议教师可在例题2“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中的长方形之前加上“原来”两个字 。
“试一试”完成后,重点得出两点:按2:1的比放大这个直角三角形,只需先画出两条直角边就行了——即两条直角边决定了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量出斜边长度后,发现他们的比也是2:1 。再次强调:图形的放大就是按照一定的比把所有的边放大,实际操作时只需画出几条关键的边就可以了——如长方形只需画出一条长和一条宽,正方形只需画出一条边长 。
练习九第一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学生虽然都知道5号图形是1号图形放大后的图形,但是按照():()的比放大的,一部分学生不会写了——原因是思维定势,前面遇到的所有比都有一个项是1 。结果学生的答案出来两种:3:2,1.5:1 。在这道题目的比的书写上,我是这样指导的:既然你认为5号是1号的放大后的图,那么什么比应该是一样的?学生说出现图与原图长的比是9:6,宽的比是3:2,化简比后得到都是3:2,所以写3:2 。我补充“写1.5:1”也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