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诗话 第一季》读后感1000字( 六 )


我以为,对于这样一首诗歌,自己已经足够了解 。
直到读到《邻家诗话》书中的“亲人所在的地方 即是故乡”一章,我才恍然——原来,我们从未了解到,它背后竟然还有这样的故事 。
原来,那一年,李白才有二十六岁 。
原来,那个时候,他独自一人卧病扬州 。
原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之人,经历过如此的孤独与难过 。
书中第一人称的文学演绎,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那时那景 。我羡慕,羡慕李白出川时的意气风发;我惊叹,惊叹扬州的无尽繁华;我心疼,心疼深夜他一个人趴在井床的孤寂 。
当然,还有对作者的佩服 。
“回到那时”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故事化、文学化处理,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要尽可能还原故事中的历史细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体会到诗词中的情绪,就要翻阅大量的史料,不断证实核定,甚至将自己放置于那样的情感之中,这样的工作量和难度,很少有人敢触及 。
只提供“过程”,不给予“结论”,这样的处理是高级且具智慧的 。书中没有居高临下的论断,在已经经过专业考证、详细具化的情景中,你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获得,属于你的结论,自在你心中 。
庆幸的是,《邻家诗话》做到了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知道李商隐,最先是从这一首《锦瑟》开始的,但是从来不敢说认识 。一来,李商隐的诗向来有些晦涩难懂,二来,对李商隐的身世经历知之甚少 。
翻开“认清生活的真相 依然热爱生活”这一章,只看了导语部分,我就惊呆了 。没想到,李商隐和白居易之间还有这样的轶事,白居易的诗可是出了名的直白啊,两个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大诗人居然产生了这样的碰撞,阅读兴趣顿时又提高了一截,不由得兴奋起来,赶紧往下读 。
《邻家诗话》的导读部分很巧妙 。
首先,作者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和诗人有关的故事或场景,就像一个小剧场的开幕,将一束追光灯打到了诗人的身上,不断地聚焦和凸显 。最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故事很多都鲜为人知,甚至有些颠覆,让人忍不住惊叹:“原来,他是这样一个人!”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人,又多了一个维度的了解,多了一层探索的欲望 。
接着,作者又结合诗人本身的特质、本首诗词的表达以及与现代真实生活的贴近,做了连接性的引导 。虽说古诗词距离我们已有千百年,但是我们现在仍然需要它们,读了它们,我们理应得到些什么 。
这样精妙的导读设计,打亮一盏追光灯,让我们随光而入,去了解更真实更多维的诗人,去明确我们“为何要读”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