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蒙古族”的句子有哪些( 三 )


鲁班节
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 。据传,蒙古族的建筑手艺是鲁班传授的,四月初二是鲁班向蒙古族“旃班”送“艺经”的日子 。因此,每到这一天,蒙古族泥、木、石工匠都要欢聚一堂,共叙尊师爱贤、发展建筑业的体会 。
蒙古族的艺术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
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 。经典的蒙古族传统舞蹈大致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 。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头琴、“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
蒙古包在《史记》、《汉书》等汉语典籍中,被称作“毡帐”或“穹庐” 。在蒙文典籍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意为无窗的房子,现代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为圆形或蒙古人房子 。“包”字,出自满语 。满语称蒙古人住的这种房子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与“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则作为一种译音流传下来 。主词条:蒙古音乐
长调民歌
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中创造了长调民歌形式,用以抒发情感,表现游牧生活 。长期流传过程中,长调民歌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种类 。
长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起伏跌宕,表现出天高地阔的草原自然环境 。节奏悠长,腔多词少 。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巧妙组合,构成长调民歌的节奏律动 。
好来宝
好来宝,又作“好力宝” 。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 。大约形成于公元十二世纪前后 。
“好来宝”的蒙古族语意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 。唱词为四句一节,押头韵 。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 。表演的节目,篇幅可长可短,艺人们往往即兴现场编词演唱 。节目内容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的运用十分普遍 。从而使其表演具有风趣幽默,节奏明快,又酣畅淋漓的特点 。
20世纪初叶以来,好来宝的表演方式出现多样化,徒口表演的简单形式称为“雅布干”;有乐器伴奏表演的形式,依伴奏乐器的不同,又分成胡琴伴奏的“胡仁好来宝”,和多种乐器伴奏的“乃日勒好来宝” 。“雅布干”形式,也因表演者人数的不同而有一个人的单口表演,和两个人的对口表演两种形式 。在节目内容上,也形成了叙事、嘲讽和赞颂三种类型 。除表现本民族生活的节目如《燕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等等之外,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内容也被好来宝艺人进行编演 。
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汉语意思为“说书”,因采用蒙古语说唱,故又被称作蒙古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 。蒙古族民间,称只讲故事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呼瑞乌力格尔”;用朝尔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朝仁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说唱的乌力格尔,则为“胡仁乌力格尔” 。朝仁乌力格尔在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聚居地和蒙古国广泛流传;胡仁乌力格尔在我国辽宁省蒙古贞、吉林省郭尔罗斯和内蒙古科尔沁等地区的农村牧区群众中广泛流传 。
马头琴
在众多乐器中,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 。马头琴是蒙古人独有的传统乐器,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 。传统马头琴是个长约四尺,以木为杆,顶端雕刻一个马头,下端有一铲形皮鼓,用马尾系成两条弦,再用马尾做成一个弓弦,演奏时它能发出悠扬深沉的声调 。马头琴的演奏与其它拉弦乐器有所不同,它的弓弦不是夹在琴弦之间,而是琴弦外拉奏 。
四胡
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 。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 。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 。蒙古族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在蒙古族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