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子规的意象有哪些( 二 )


春 夕•崔涂(唐)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这一联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 。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 。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规的啼鸣,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使诗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 。
碧磵驿晓思•温庭筠(唐)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写碧磵驿的眼前景物 。月亮已经落下去,“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色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 。这两句情寓景中,写得非常含蓄 。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鸣声有如“不如归去” 。特别是在空山月夜,啼声更显得凄清 。这里说“月落子规歇”,正暗透出昨夜一夕,子规夜啼达旦,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归思的情景 。
(二)古代诗人常借杜鹃表送别之意 。
江上送客•白居易 (唐)
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 。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杜鹃声声鸣啭,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斑斑湘竹,如血 。鹃声似水,斑竹成泪,送别的凄苦表达的无以复加 。
贺新郎•辛弃疾(宋)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
鹈鴂、鹧鸪、杜鹃都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都很悲切,辛词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 。通过鸟的叫声,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下阙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 。很好的表达了送弟赴北的悲凉和心中的隐恨 。
(三)古人常借杜鹃以怀人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杨花落尽子规啼”句,写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起句与深切同情 。
锦瑟•李商隐(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迷离,人以为悼亡为最多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 。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 。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
(四)古人常借杜鹃以伤春 。
惜春•杜牧(唐)
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 。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 。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 。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
杜甫诗云:“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春夏之交,杜鹃彻夜啼鸣,啼声清促,催人急迫,催促年光 。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 。但从“蝶”“蝉”来看,整首诗却写得伤而不沉 。
三月三十夜闻杜宇•陆游(宋)
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子规声声,血泪交零,很易引发有心人之感伤 。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最难珍惜,未及留连就已经青春过翼,红颜白发 。子规之叫声,声声催人老,身世之感,家国之痛,岂是“伤春”二字容纳的下 。
(五)古人常用杜鹃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
踏莎行•秦观(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