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 三 )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对于原破 。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
肠断白苹洲 。
简析:
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 。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 。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 。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 。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 。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简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 。——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 。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 。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 。(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 。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 。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