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咏鸟诗三首翻译

唐]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
淮南秋雨夜 , 高斋闻雁来 。
【赏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 , 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 , 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 , 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韦应物家居长安 , 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 , 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 , 四望一片模糊 , 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故园的眇远 , 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 , 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 , 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一、二两句 , 上句以设问起 , 下句出以慨叹 , 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殷 , 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 , 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 , 显得分外凄清 , 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 , 触绪万端 , 更加难以为怀了 。诗写到这里 , 戛然而止 , 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 , 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归思后乃说闻雁 , 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 , 则近人能之矣 。”(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 , 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 , 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 , 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 , 右丞之自然 , 太白之高妙 , 苏州之古澹 , 并入化机”(《说诗晬语》) 。古澹 , 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 。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 , 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 , 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 , 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 , 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 。诗句之间 , 避免过大的跳跃 , 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 , 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 。这种风格 , 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 判然属于两途 。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 , 乱群鸡里有风标 。
低头乍恐丹砂落 , 晒翅常疑白雪消 。
转觉鸬鹚毛色下 , 苦嫌鹦鹉语声娇 。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 , 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 , 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 , 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 。鹤的鸣声美 。汉以后 , 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 。本诗借物抒怀 , 以囚鹤自喻 , 一个“怅”字 , 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 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 , 开始“吏隐” , 在庐山建草堂 , 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 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  寻常百姓家 。
为迎新燕入 ,  不下旧帘遮 。
翅湿沾微雨 ,  泥香带落花 。
巢成雏长大 ,  相伴过年华 。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 , 巢于檐下 , 民间视为吉祥物 。“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 主人也“不下旧时帘” , 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 。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 。它们双宿双飞 , 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 。燕子的自由自在 , 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 , 足见诗人之乐 。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 , 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
我要咏鸟诗十首《画眉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