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20篇|最少20篇( 三 )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
9、答案: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 。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
(10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
仍:又 。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3分)
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 。次年复拜相 。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 。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
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07年全国卷一: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
〔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 。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 。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 。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 。词题一作“暮春” 。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 。词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色——“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富盛,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 。“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垂垂,随风摇荡的风姿 。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情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壕”,指护城河,半沟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意境,既紧紧扣住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伏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
下片抒乡思之情 。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