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伍子胥有关的诗词( 三 )


尤如民间,历史珍馆,
堪比树,撰史册丰碑,
记录华夏,沧桑血泪,
彰显民族,不屈之骄 。
北江飞素袖,南岭荡春潮 。
华粤多才士,珠玑少碌夭 。
迁徙离战乱,住足太平牢 。
历代故居在,子孙海外骄 。
南行二万盈尺,树覆峰峦妖娆 。
曰中国,红石之祖,
乃世之,名山丹霞;
上溯千年历史,下贯东西地貌 。
纵数历代,英贤有序,
横推华夏,名流尽列;
渊源人文荟萃,流长风物俊尧 。
险境危岩登攀,盛景稀世远眺 。
雄劲鹤冲青天,堪与美男乱真;
阴柔美轮美奂,竟与妙女比娇 。
阴阳相对眺望,酷似夏娃亚当 。
伍子胥鞭尸的典故?春秋后期,楚平王因误听谗臣费无忌之言而冤杀了楚国忠臣伍奢全家,只有伍奢次子伍子胥在申包胥等人的帮助下才侥幸逃过一劫 。随后伍子胥逃到吴国,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成为了吴国重臣 。后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而率吴国军队攻破了楚国国都郢,然此时楚平王已薨,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也已逃离楚国 。伍子胥为泄私愤,便令人掘开楚平王坟墓,并怒鞭楚平王尸体三百下以报仇雪恨 。
与伍子胥有关的诗词

扩展资料:
春秋列国时代,楚平王误听馋言,将大夫伍奢全家斩尽杀绝 。伍奢次子伍子胥(伍员,又称“申胥”)历尽艰难,逃到吴国,成为吴国重臣,后率领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 。相传,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曾经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平王尸体三百下 。
对于这一传说,古文献存在“鞭尸”和“鞭坟”两种不同记载,而近年又出现一种完全否定“鞭尸”、“鞭坟”的意见 。
一,鞭尸说 。《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 。”《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可见,司马迁记此事应当无误 。扬雄《法言·重黎》也有这种说法,然后批评伍子胥“鞭尸籍棺,皆不由德 。”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庐内传》,除记有“掘墓鞭尸”的情节外,更增加了“左足践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的细节 。照此看来,说伍子胥掘墓鞭尸,是有根据的 。
二,鞭坟说 。此说首先见于《吕氏春秋·首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谷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 。《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 。从古文献史料价值来看,《吕氏春秋》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所言楚国史事应当是可信的 。这样,伍子胥只是鞭坟三百,没有掘墓鞭尸 。
三,否定说 。张君在《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三期上发表《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尸》一文,完全推翻“鞭尸”和“鞭坟”两说 。他认为,伍子胥既没有掘墓鞭尸,也没有鞭坟泄愤,甚至连破郢之战都未参加 。
其主要理由是:一,《春秋》等记载春秋时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权威的典籍,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 。《左传》仅记载楚平王杀伍奢一家的事,用谴责的笔调而对伍子胥用同情的笔法,屈原也称赞并自拟于伍子胥 。
二,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时代 。孔子最容不得乱臣贼子,伍子胥引吴入室,掘墓鞭尸,可谓罪大恶极,但孔子言论确只字未提 。三,《公羊传·定公四年》明确记载伍子胥忠君、不报私仇的思想:“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 。”他主观上也不愿做掘墓鞭尸之事,这是十分重要的 。

【与伍子胥有关的诗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伍子胥鞭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