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发小情诗词

1,唐.李白.《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
2,宋.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3,宋.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然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4,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5,汉.徐干.《室思》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 。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 。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 。
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
形容发小的诗句和典故有哪些?1、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许浑《谢亭送别》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典故:

【形容发小情诗词】

1、两小无猜: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长干行》中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 。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 。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语出:《诗·卫风·氓》 。古代男孩九到十三四岁时,头发要梳成两个兽角的样子,也叫总角,而女孩的头发则梳两个髻,左右对称,就像个丫这个字,所以女的叫丫头,因此总角之交意思就是小时候就认识的朋友 。
3、两肋插刀:两肋插刀由“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的传说演变而来 。隋朝末年,山东好汉秦琼(字叔宝)在县衙当差 。县太爷接上峰指令缉拿境内“响马”要犯,就派秦叔宝带领众捕快实施抓捕 。所谓“响马”,指旧时抢劫旅客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 。但在民间,这些聚啸山林劫富济贫的群体却被民间视为草莽英雄 。秦叔宝结交的江湖朋友中,就有一些“响马”英雄 。秦叔宝接上司抓捕令后,为搭救朋友,先派人暗中通知被缉捕的朋友躲避;在抓捕途中,故意带领众捕快走岔道,以保护这些“响马”朋友 。最后,抓捕行动失败,秦叔宝遭牵连,险些丧命 。后聚义瓦岗寨的“响马”朋友在登州城,奋力抢救秦叔宝,聚义瓦岗,共举义旗 。隋亡后,秦叔宝成为唐朝开国功臣,名扬天下 。后来说书艺人为歌颂秦叔宝当年帮朋友脱险而故意走岔道的“千秋义举”,就将岔道口附近的村庄称作“两肋庄”,由此产生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的神奇故事 。说书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流程中,添枝加叶并借题生发,皆属群众的“艺术再创作” 。“两肋岔道”的“岔道”谐音“插刀”,最后演化成“为朋友两肋插刀” 。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译文
唱罢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
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
当天色已晚,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
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独自走下了那西楼!
赏析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