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四 )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 。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 。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 。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语词来创造生动的形象,有时精雕细刻,富艳精工;有时用典,融化古人的诗句人词 。但这首词却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诗句,而主要是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鹊踏枝冯延巳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未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简析】春天悄悄来临了 。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息 。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 。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 。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 。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 。因此,就只能拖着瘦赢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宿建德江①孟浩然 移舟②泊烟渚③,
日暮客愁新 。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
②移舟:靠岸 。
③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雁门太守行①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
【注释】
①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 。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
之地 。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
③玉龙:指剑 。【评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 。“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 。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 。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 。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