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类似将军征战的诗词( 四 )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 。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这样理解是正确的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
关于古代战争的诗句 越多越好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