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诗句赏析( 四 )


硬说应当改为“十里”才可听可见,岂不令人哭笑不得?
5)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 。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 。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 。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 。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 。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 。《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 。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 。"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 。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
6)《春望》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 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 。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 。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诗人感触异常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 。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