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描写建筑的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多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白居易)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苏轼)

“密锁重关掩录苔,廊深阁回此徘徊 。”(李商隐)
“东风袅袅泛崇光,夜色空蒙月转廊 。”(苏轼)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陆游)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党怀英)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无名氏)
栏杆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杜枚)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杆 。”(崔橹)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岳飞)
庭院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 。”(李清照)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元好问)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桂花 。”(陈亮)
楼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李白)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李益)
“绿暗红稀出风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韩琮)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辛弃疾)参考资料:http://www.hcscw.cn/news_list2.asp?id=491&lm=226
赞美建筑的诗词或散文我们曾见到太多与赞美生命意义相反的建筑,比如藐视生命的建筑、压抑生命的建筑、调戏生命的建筑 。
建筑的本质绝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或钢筋水泥构成的物质体,尼采说:“在建筑中,人的自豪感、人对万有引力的胜利和追求权力的意志都呈现出看得见的形状 。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 。”
确实,很多人只把建筑看作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满足我们人类的现实功能需求;为人类遮风挡雨,提供庇护场所 。实际上,在此之外,建筑创造出的特定空间会影响人的心理感受与本能,甚或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比如古希腊的建筑会让我们觉得雄伟,古罗马的建筑会让我们称奇 。一定程度上,建筑记录、承载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与变革,所以不论是古希腊文明还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还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神庙、金字塔、教堂、皇宫,无一不是统治者权力意识的彰显 。
因为建筑,尤其是纪念性公共建筑,大多是在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不充分的条件约束下的分配结果,这使得建筑有了象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或一个时代的意义,事实上,它是权力的政治判断 。
而权力,是属于基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
建筑本身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极有象征性与表现力的语言 。这种工具和语言的使用和掌握,从来都是在权力者手中,于是,建筑在中国古代是“大人的事,匠人的活儿”,甚至于匠人都未必能留下名字 。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式样不是从功能、使用出发,而是从儒家的“礼”出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个四合院是按尊卑长幼的秩序来排列,是按三纲五常的秩序来先后,小到民宅,大至皇宫,无不是如此 。西方的古典建筑虽然没有这种权力的彰显,却是以另一种秩序表现:神权、王权,等级巍峨,高大,神圣化,从而使人匍匐于地面 。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几百年,这种神权才让位于世俗的权力王权,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
这里我引用一段话,它把建筑与所谓尊严、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说得太透彻了:
“今天我们的大城市都缺少能代表城市形象的伟大建筑,而它们或许会被认为是整个时代的象征 。古代城市便是如此,每座城市都是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独特建筑 。但是,古代城市的特征并不是由私人建筑定义的,而是那些社会公共的作品 。因为通过这些公共建筑看到的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和伟大,它们不为时代私有,它们将永恒不朽!
除非将古代的国家建筑与私人房屋放在一起比较,否则我们就永远不会明白将公共建筑放在第一位是何等重要!在那些古代世界遗留下来的废墟和遗迹中迄今屹立不倒,能使我们不由生出敬仰之情的并不是什么商业中心,而是教堂、神殿和国家建筑,也就是社会公共建筑 。即使是后期罗马的辉煌,占据首要地位的也不是个人的别墅和宅邸,而是神庙、大浴堂、运动场、导水渠、大教堂等等属于国家,也就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