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内容】:
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
【释义】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 , 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 , 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 , 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 , 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 , 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注释]
1.洞庭:湖名 , 在湖南省 。
2.和:和谐 , 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 , 隐约不清 , 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 , 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
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注释:
①谙:熟悉
②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③蓝:蓝草 , 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 。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 。
简单的意思:江南是个好地方 , 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日出时 , 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 , 春天来了 , 江水绿如蓝草 。能不想念江南?
今译 :
江南是个好地方 , 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 , 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 , 春天里 , 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忆江南①
四年级第一课的教案古诗词三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 。首先 , 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 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俗话说“书读百遍 , 其意自现” , 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 , 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 , 实在是勉为其难 , 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 , 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 ,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 具有经典性 。不仅需要熟练背诵 , 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 。基于以上“三要” , 在古诗教学中 , 我把诵读贯穿始终 , 并且层层推进 , 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 , 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 。在诵读中读熟诗句 , 在诵读中理解诗意 , 在诵读中体会诗韵 , 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
二、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静”是全诗的血脉 , “独”是全诗的诗眼 。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 , 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 , 也悠闲的越飞越远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 , 觉得山也在看着我 , 好像在相互交流 , 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 , 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
《望洞庭》 , 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 , 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 。但是对学生来说 , 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 , 如“相和”、“白银盘”、“青螺” , 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 , 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 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 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