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古诗词ppt(11)


从熙宁四年(1071) , 到写本篇止 , 外任整整五年 , 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 , 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 , 特地请求北徙 , 来密州任职 , 然而 , 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 , 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 , 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 。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 , 词人不能不想到 , 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 , 并备受冷遇的 , 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 。所以“大醉”遣怀 , 表现出世与入世 , 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 , 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
研求小序 , 与词为一 , 交代词的写作时间 , “丙辰中秋” , 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 , “欢饮达旦”;题旨 , 醉后抒怀“兼怀子由” , 前者是主 , 后者是辅 。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
此首中秋词 。上片 , 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 , 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 。挥洒自如 , 不加雕琢 , 而浩荡之气 , 超绝凡尘 。胡仲任谓中秋词 , 自此词一出 , 余词尽废 , 可见独步当时之概 。起句 , 破空而来 , 奇崛异常 , 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 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 。“不知”两句 , 承上意 , 更做疑问 , 既不知明月几时有 , 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 。“我欲”三句 , 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 , 乃有乘风归去之愿 , “我欲”与“又恐”相呼应 。“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就本意说固高妙 , 就寓意说亦极慰藉 。“起舞”两句 , 仍乘上来 , 落到眼前情事 , 言既不得乘风归去 , 惟有徘徊于月下 。自首至此 , 一气奔放 , 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 。换头 , 实写月光照人人无眠 。以下愈转愈深 , 自成妙谛 。“不应”两句 , 实写月圆人不圆 , 颇有恼月之意 。“人有”三句一转 , 言人月无常 , 从古皆然 , 又有替月分解之意 。“但愿”两句 , 更进一步 , 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 , 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 , 借月盟心 , 长毋相忘 。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 , 苏轼加“但愿”二字 , 则情更深 , 意更浓矣 。
其词咏月 , 关合人事 。
上片借月自喻 , 起舞弄影 , 愤世独立 , 自现孤高 。既怀逸兴壮思 , 高接混茫 , 而又脚踏实地 , 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 , 接连问月问年 , 一似屈原《天问》 , 起得奇逸 。“不知”数句 , 笔势回折 , 开合跌宕 , 多姿多彩 , 以揭示“出仕” , “入世” , 即退隐与进仕间的抉择和引起的困惑 。想超脱尘世 , 乘风归去 , 又犹豫徘徊 , 楼高宇寒不胜之 , 落足现实 , 月下“起舞弄清影” , 胜似仙境 , 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 , 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 , 即苏轼还是立足于现实 , 热衷于人世 , 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 , 来得更亲切更温暖 。
下片用月衬别情 , 意在怀人 , 笔致回环由写实为写意 , 化景为情 。用“转”“低”“照”三字 , 描摹随月光流转 , 光影的物移 , 时间跟着推进 , 无眠而情生 。即月光绕过朱阁 , 又从门户下射进屋内 , 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儿身上 。其明写月 , 暗写人 , 颇含怨恼之意 。“不应”二句 , 笔势淋漓 , 顿挫有致 , 看似赏月 , 问月 , 实为怀人 。用“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的常事常规 , 来自我宽解 。这种演绎自然物理 , 阐释悲欢离合 , 意境豁达 , 令人玩味不尽 。末两句妙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意 , 推陈出新 , 将月圆思亲推向更高境界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 , 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认为 , 人有悲欢离合 , 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 , 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 , 从共同遣月中互相慰藉 , 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当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 , 两心相照 , 明月与共 , 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 , 下片善处人生 , 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 , 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 , 说理通达 , 情味深浓 , 并以潇洒之笔 , 不假雕琢 , 卷舒自如 , 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