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县老将军( 八 )


川陕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引起南京政府的震惊 。从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中旬,川军集结起来对根据地发动六路围攻 。红四方面军面对敌军的疯狂进攻,提出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经过10个多月艰苦作战,毙伤俘敌军8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 。但是,国民党政府不甘心失败,又组织“川陕会剿” 。这时,中央与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络,通报了遵义会议情况,要求派一个师南进,接应中央红军北上 。根据这一情况,红四方面军决定集中主力西渡嘉陵江,实际上开始了漫漫的长征路 。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比较曲折,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离开川陕苏区到与中央红军小金会师,可视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对四方面军长征影响较大的,有这样几场战斗:
———首先是嘉陵江战斗 。嘉陵江是四川省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陕西凤县的嘉陵谷,由北至南,在汇合白龙江水流后,穿越川北,沿江两岸山峦耸立,河水奔流湍急 。敌军凭借自然天险,以53个团的兵力,在沿江西岸600里的广大地区进行布防 。徐向前等察看地形后,发现敌军江防布线过长,其间有很多薄弱环节 。在苍溪县城附近,江水流速低缓,利于船渡 。江东岸的前山陡峭,居高临下,利于红军发挥火力,掩护部队渡江;后山坡缓,草深林茂,便于大部队隐蔽 。据此,徐向前提出,以苍溪城东南约6里的塔子山为主渡点,实施重点和多路突击相结合的战法渡江 。这是红四方面军第一次大规模强渡江河作战 。1935年3月28日夜,先锋突击队3个营分乘70来只小船,快速直驶对岸 。当船离对岸不远,敌人发觉阻击时,渡江部队船头的机枪和岸上的炮兵一齐开火,没等敌人火力展开,突击队胜利登岸 。次日清晨,战斗结束 。红四方面军分3路,强渡嘉陵江均告成功 。
———其次是剑门关战斗 。剑门关横亘在剑门山上,扼川陕大道 。剑门山整座山势北高南低,七十二峰峰峦绵延,似七十二头雄狮面北而卧;高耸入云的峭壁,犹如刀削斧砍一般 。其中大小剑山绝壁对峙,状似一道门,翠峰如剑直刺云霄,故称剑门 。隘口悬在几丈深的绝壁中,山间只有一条小路,这便是剑门蜀道,蜿蜒穿门缝而过 。关口有座3层门楼,楼上设置望哨,底楼有两扇大铁门 。登上门楼远眺,雄险的剑门风光使心胸顿感舒展 。置身“天下第一险关”,巍峨的七十二峰犹如天然长城,成为古蜀国的屏障 。正因为它如此险要,又处战略要冲,故也为历代兵家战场 。川军长期设防于此,地堡成群,战壕密布 。敌人声称:红军过得了江,不一定过得了关 。敌人根本没有想到,过了江的红四方面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沿江敌军,从东、西、南3面包围了剑门关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直接指挥这场战斗 。从上午激战至黄昏,全歼守敌3个团,攻占了剑门关要隘 。红四方面军各部乘胜追击,敌军江防基本摧毁,广元以南400里的嘉陵江西岸完全归红军控制 。
在红四方面军战史上,上述的嘉陵江战斗和剑门关战斗,是嘉陵江战役的第一阶段 。这两场战斗,前后一个星期 。其第二阶段是四方面军乘敌慌乱之际,向纵深进击,横扫涪江、嘉陵江流域之敌 。这里是川西北的富庶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是成都的北面门户 。四川地方军阀派重兵据守各个县城 。这一阶段从4月9日打到21日,红四方面军各部连续取得作战胜利,控制纵横三四百里的广大地区 。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红四方面军占领9座县城,歼敌12个多团1万余人 。那时,中央红军正在四渡赤水、转战黔滇,被国民党军前堵后追,是非常艰难时期 。红四方面军的胜利,对敌人是个重要牵制,对中央红军北上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
———再就是土门战斗 。嘉陵江战役后,红四方面军主力集中在涪江地区休整 。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出中央红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电 。红四方面军接到该电,即向川西松潘一带前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5月上旬,四方面军各部先后向西进发 。川西的松潘、理县、茂县、汶川地区属高山寒冷地带,荒山连绵,河谷纵横 。汉、藏、羌、回等民族杂居在此,物产不丰 。川军尽管认为红军不一定向此寒荒地区进军,但仍作为防守重点,以备红军过此直下成都平原 。红四方面军西进松理茂地区,首先必须通过被视为天然屏障的土门 。这里绵亘着80里长的高山,不少地方是悬崖 。川军部署8个团、约1.2万人,以为这么些兵力,再加上易守难攻的天然地势,完全可以负隅固守 。但是,四方面军在向土门进军的途中,仅仅10天就攻克了川军凭险据守的几处要隘,15日拂晓向土门发起总攻 。经过一天激战,歼灭守军7个团,占领土门和茂县县城;随即占领理县、松潘等地 。红四方面军总部设在茂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