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图片最好是有人的比如女侠客拿刀的( 四 )
②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 。”缦,没有花纹 。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缨,系冠帽的带子 。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 。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
③吴钩,宝刀名 。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
④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
⑤这两句原自《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里是说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 。
⑥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
⑦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门客 。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国都城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礼遇,都为信陵君所用 。炙,烤肉 。啖,吃 。啖朱亥,让朱亥来吃 。
⑧这两句说,几杯酒下肚(古诗文中,三、九常是虚指)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
⑨素霓,白虹 。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 。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 。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 。这样与下文扣得更紧 。
⑩这两句是说的朱亥锤击晋鄙的故事 。信陵君是魏国大臣,魏、赵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连横以抗秦 。信陵君是积极主张连横的 。邯郸,赵国国都 。秦军围邯郸,赵向魏求救 。魏王派晋鄙率军救赵,后因秦王恐吓,又令晋鄙按兵不动 。这样,魏赵联盟势必瓦解 。信陵君准备亲率家丁与秦军一拚,去向侯嬴辞行(实际是试探侯嬴),侯不语 。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来见侯嬴 。侯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 。”于是为信陵君设计,串通魏王宠姬,盗得虎符,去到晋鄙军中,假托魏王令代晋鄙领军 。晋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锥,击毙晋鄙 。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的围 。
⑾扬雄曾在皇帝藏书的天禄阁任校刊工作 。书阁下,意即写入正史 。《太玄经》是扬雄写的一部哲学著作 。结合全文,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写史的人把侠客的功绩记下来流传后世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先祖隋时获罪徙西域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一个富商家庭 。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且“好剑术”,遍游蜀中山水名胜,直至二十五岁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徧干诸侯”,“历抵卿相”,希冀与统治阶层的人物接触,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现实却给了李白无情的打击 。天宝初,李白已四十二岁,因道士吴筠及贺知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安史乱起,永王李璘率兵路过九江,邀请李白参加了他的幕府 。李璘兵败被杀,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得归 。两年后,李光弼率军讨伐史朝义,李白以六十一岁高龄还决意从军,终因衰病未能如愿,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便逝世了 。
赏析: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 。有人认为这首《侠客行》仅仅是写朱亥、侯嬴,是不对的 。前八句写的侠客的形象就与朱、侯两人不符 。朱并不会剑术,而是力气大、勇敢 。侯主要是智谋取胜 。一句“闲过信陵饮”不过是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君”联系起来罢了,因朱、侯都不是以这种方式结识信陵君的 。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 。李白这首诗亦当如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子曰:“何陋之有?”
- 面霜|好用的面霜公认最好用学生党,口碑最好十大面霜排行榜
- 洗发水|2021去屑洗发水哪个牌子最好,十大洗发水去屑止痒品牌排名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