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其七》的赏析和译文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 , 武帝旌旗在眼中 。
织女机丝虚夜月 , 石鲸鳞甲动秋风 。
波漂菰米沉云黑 , 露冷莲房坠粉红 。
关塞极天唯鸟道 , 江湖满地一渔翁 。
【赏析】
这首诗以精丽的语言 , 生动的形象 , 在回忆昔日长安盛况的同时 , 抒发了自己旅居夔州欲归不得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 , 借汉指唐 , 用想象中的威武场面颂扬了盛唐的强大 。接着四句“虚夜月”、“动秋风”、“沉云黑”、“坠粉红”的描写 , 似乎是写景 , 其实是对今日的荒凉冷落 , 已是今非昔比的一种喟叹 。因此结尾两句 , 不仅实写关塞险阻 , 而且含有政治上的艰难 。所以诗人说自己是漂泊江湖的一个渔翁 , 暗喻自己漂泊无归宿 , 这样来表现自己处境的凄凉 , 形象而又真切 。这首诗既抒发了忧国的情思 , 也感叹了自己可悲的命运 。
秋兴八首赏析【赏析】
《秋兴八首》这组诗 , 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 , 清凄的秋声 , 暮年多病的苦况 , 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 , 悲壮苍凉 , 意境深闳 。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 , 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
“秋兴”这个题目 , 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 ,  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 , 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 , 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
《秋兴八首》的结构 , 从全诗来说 , 可分两部 , 而以第四首为过渡 。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 , 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 , 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 , 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 。至于各首之间 , 则亦首尾相衔 , 有一定次第 , 不能移易 , 八首只如一首 。八首诗 , 章法缜密严整 , 脉络分明 , 不宜拆开 , 亦不可颠倒 。
从整体看 , 从诗人身在的夔州 , 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 , 羁旅江上 , 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 。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 , 而是自经丧乱以来 , 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 。目睹国家残破 , 而不能有所作为 , 其中曲折 , 诗人不忍明言 , 也不能尽言 。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 , 写长安 , 婉转低回 , 反复慨叹的道理 。
《秋兴八首》中 , 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 , 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 , 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 。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 , 万里风烟接素秋” 。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 , 相去遥远 , 诗中以“接”字 , 把客蜀望京 , 抚今追昔 , 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 。
情景的和谐统一 , 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 。《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波浪汹涌 , 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 , 下及于地 , 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 , 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 , 风云匝地 , 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
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 , 内容丰富 , 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 , 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 , 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 , 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 , 到处是惊风骇浪 , 动荡不安;萧条阴晦 , 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 , 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 , 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 , 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