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古诗

秋菊
陈毅
秋菊能傲霜,
风霜重重恶 。
本性能耐寒,
风霜其奈何!
秋菊
作者:李廌 朝代:宋
【诗词】:
春花富红紫,黄菊与秋宜 。
风劲幽香怯,露曦寒艳滋 。
孤标虽独步,呈秀此何迟 。
欲待群芳歇,专荣占一时 。
描写秋菊的古诗词描写秋菊的古诗词有:

  1.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4. 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
  5.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6.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7.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8.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9.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
  10.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
《秋菊》古诗

《秋菊》古诗

秋菊的诗句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但陶翁的爱菊,由于宋人《爱莲说》的推许而更出名,有人甚至推陶为菊花的护花神 。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 。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 。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 。
白菊可算是后起之秀 。最早咏白菊的当推刘禹锡和白居易 。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刘一再见诸吟咏:“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花的洁白有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花的娇贵使得“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 。”白居易回忆经历的杭州、洛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晚年见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时,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 。
中唐时白菊还是如此珍稀,到晚唐李商隐笔下,便是“霜天白菊绕阶墀”了 。相应地咏白菊诗也多了起来 。司空图对白菊怀有偏爱,写有《白菊杂书四首》和两组《白菊三首》 。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 。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 。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
〔菊韵〕--李师广--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
〔秋声〕--风子--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 。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
〔菊城吟〕--王如亭--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